精神現象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精神現象學》(德語: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是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最為重要並引起廣泛爭議的哲學著作。這是黑格爾的第一部書,具備三重意義而存在:整個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導言,整個體系的第一部分,也是精神現象學自身整體。德文詞語Geist既有精神、靈魂之意,又有意識,理性之意。該書現行的副標題「意識的經驗科學」自第一版便開始使用。在最初的公示版本中,它作為「思辯哲學體系」的第一部,《邏輯學(大邏輯)》為第二部。另一部篇幅較少的著作《精神哲學》作為《哲學全書》的一部分出版,對最初的現象學主題進行了更簡要的複述和某種程度上的改變。鄧曉芒將其稱為「整個西方文化內在深層結構的一個綜覽」。
精神現象學 | |
---|---|
原名 |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作者 |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
類型 | 哲學 |
語言 | 德語 |
主題 | 哲學 |
發行資訊 | |
出版時間 | 1807 |
出版地點 | 德國 |
系列作品 | |
續作 | 大邏輯 |
現象學是黑格爾後期哲學的基礎,代表著康德之後德國唯心主義至關重要的發展。它致力於形上學、認識論、歷史、宗教、感知,意識和政治哲學。黑格爾由現象學發展出他的辯證思想(包括主奴辯證),絕對唯心主義,倫理生活與揚棄。「這部書影響了存在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上帝之死神學及歷史虛無主義的發展,也因此飽受毀譽。」[1]
1806年10月14日,拿破崙的軍隊在耶拿城外駐紮。大戰之前,他進城巡防。黑格爾在給朋友的信中記述了對拿破崙的印象:
我見到那位帝王——那世界精神——騎於馬背上巡城。目睹這樣一尊個體真是絕妙的感受,他,獨立與此,騎於馬上,卻觸及整個世界,並擁有它……這非凡的人,讓人無法不去崇拜。
黑格爾研究專家Pinkard認為:黑格爾至友人這段評價「如此顯著,自此,他已經完成了《精神現象學》的主要篇章,在其中,他談到法國大革命已經正式傳遞到另一塊土地(德國),這場大革命將從實踐中完成轉向在思維中完成。」 [2]
該書包括序,導論,六個主要部分(字數差別很大):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和絕對知識。多數部分進一步細分了章節,在部分版本中將後邊四個部分合併獨立章節,與之前的兩章並列。
因其隱蔽的特質,及黑格爾後繼著作的出版,這一結構及核心主題始終飽受爭議。首先,黑格爾寫作此書時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修訂(部分篇章已經交付出版商,而其他內容尚未寫作完成)。據某些讀者稱,黑格爾在寫作過程中可能更改過某些概念。其次,這本書圍繞哲學語言與具體例證,以意象或歷史角度,對人類不同層次的意識發展進行了高技術的思辯,主要的討論集中於二者的關係:黑格爾意欲證明關於世界史的發展還是簡單用歷史作為例證;這些慣例的哲學段落是否意欲指向特殊的歷史、哲學定位等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