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洛·利沃維奇·博伊丘克烏克蘭語Миха́йло Льво́вич Бойчу́к羅馬化Mykhailo Lvovych Boichuk;1882年10月30日—1937年7月13日),烏克蘭畫家[1][2],為被處決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博伊丘克主義英語Boychukism或新拜占庭主義。

Quick Facts 米哈伊洛·博伊丘克, 出生 ...
米哈伊洛·博伊丘克
Thumb
博伊丘克,攝於1920年代
出生(1882-10-30)1882年10月30日
 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羅馬尼夫卡
逝世1937年7月13日(1937歲—07—13)(54歲)
 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基輔
教育程度克拉科夫美術學院(今馬泰依科美術學院)
知名於壁畫
運動博伊丘克主義英語Boychukism、新拜占庭主義
配偶索非亞·納萊平斯卡-博伊丘克
Close

生平

博伊丘克於1882年出生於奧匈帝國羅馬尼夫卡(今屬烏克蘭捷爾諾波爾州),曾於利維夫(時屬奧匈帝國)向畫家尤利安·潘克維奇英語Yulian Pankevych學習繪畫[2],隨後入讀克拉科夫美術學院(今馬泰依科美術學院),於1905年畢業,此外他也曾在慕尼黑維也納等地的美術學院學習。1905年博伊丘克的畫作在利維夫的一座畫廊展示,1907年在慕尼黑的畫廊也有展出[3]。1907年至1910年博伊丘克居住於巴黎,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並招收學生[2],此時期他與費利克斯·瓦洛頓保羅·塞律西埃莫里斯·丹尼等畫家一起工作,並受到他們的影響,1910年博伊丘克在巴黎的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畫展,展示他與學生拜占庭復興風格的畫作[3]。同年博伊丘克回到利維夫,在利沃夫博物館工作,翌年他旅行至俄羅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身為奧匈帝國國民而被拘留,戰後則留在基輔[2]

1917年,博伊丘克成為基輔國家視覺藝術與建築學術院的創辦人之一,他在此教授壁畫鑲嵌藝術,並於1920年成為學院的院長[4]。1925年他與他人共同創辦烏克蘭革命藝術協會烏克蘭語Асоціація революційного мистецтва України[2]大清洗時期,藝術協會遭到解散,博伊丘克於1936年被捕,被控為梵蒂岡特務,在獄中受到虐待,於隔年7月13日和其學生伊萬·帕達爾卡英語Ivan Padalka瓦西里·謝德利亞爾英語Vasily Sedlyar一起被處決,四個月後其妻子索菲婭·納列平斯卡婭-博伊丘克也被處決[2]

作品

一批跟隨博伊丘克工作、學習的藝術家被稱為博伊丘克主義英語Boychukism者,包括其弟季莫菲·博伊丘克英語Tymofiy Boychuk、伊萬·帕達爾卡等,其畫作風格融合了烏克蘭傳統藝術、拜占庭藝術文藝復興早期藝術,也有學者將其風格稱為新拜占庭主義[2]。博伊丘克的許多作品(主要為壁畫)都在他遭處決後被摧毀,他存放於利沃夫博物館的一些作品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毀。僅有少數畫作保存至今[2]

1919年,博伊丘克和一些學生創作了國立烏克蘭歌劇院的壁畫,1921年創作哈爾科夫歌劇院的壁畫,1923年創作第一屆全俄羅斯家庭工業與農業展中烏克蘭展館的壁畫。後期他的風格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2]

紀念

1990年設立的捷爾諾波爾米哈伊爾·博伊丘克藝術獎英語Тернопільська обласна премія імені Михайла Бойчука即是以博伊丘克為名,由捷爾諾波爾州議會英語Ternopil Oblast Council頒予有重大貢獻的藝術家[5][6]。2018年,基輔國立裝飾與應用設計學院烏克蘭語Київська державна академія декоративно-прикладного мистецтва і дизайну імені Михайла Бойчука被冠以博伊丘克之名[7]。2020年,有志願者整修了博伊丘克在羅馬尼夫卡的故居,並計劃將其整建成博物館供訪客參觀[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