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號計劃俄羅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東線擬定的作戰計劃,然而該計劃不顧俄國軍隊有種種弊端,俄國陸軍組織、備戰、集結以及後勤補給的糟糕狀況,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東線坦能堡會戰中以失敗而告終。但迫使德國從西線調動兵力來抵抗俄軍,影響了西線對法、英聯軍的戰事。

計劃制定

第十九號計劃其前身是G計劃,G計劃的戰略是對德軍預期的攻勢採守勢,是純粹防禦性的,預計初期俄國會受重大兵力及領土損失,以空間換取時間足夠動員,以待動員後以地利、氣候及龐大的人力反攻德國,一如其在1812年抗擊拿破崙率大軍進攻俄羅斯一樣。

法國認為G計劃過於保守,幫助俄國制訂的軍事計劃為兩種可能性作準備。在法國人眼中俄國陸軍數量龐大,如果德國在西線先進攻法國,法國執行第十七號計劃能否成功,讓俄國陸軍在東線牽制住一部分德軍,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是至關重要的。

故俄國在其盟友法國的請求下,在1910年擬定一個較進取的作戰方案,即此一第十九號計劃,其後在1912年經過修訂。第十九號計劃假設德軍在開戰後主攻法國,而俄國則以兩路同時進攻,以四個集團軍的兵力進攻奧地利加利西亞,兩個集團軍的力量在東普魯士入侵德國東境。俄國要在其總動員的第15天以兩個集團軍的兵力主動發起對東普魯士的攻擊,由南北兩路經馬祖里湖地區兩側發動鉗形攻勢。

參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