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是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立陶宛於1992年3月31日接受公約,該國自然和文化遺蹟因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截至2023年,該國共有五處遺產入選,均為文化遺產。首先是1994年列入的維爾紐斯歷史中心,此後又在2000、2004、2005年和2023年各有一項遺產入選[3][4][5]。四項遺產中有半數是跨國遺產項目,分別是與俄羅斯分享的庫爾斯沙嘴,與其他九個國家共同擁有的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2]

除已入選的五項世界遺產外,立陶宛還有一項遺產列入預備名單[2]。任何遺產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

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的每一個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叫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6]

  * 跨國遺產
More information 名稱, 圖像 ...
名稱 圖像 地址 入選年份 教科文數據 簡介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全景 維爾紐斯 1994 541;ii,iv(文化) 維爾紐斯是十三至十八世紀末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對許多東歐國家的文化和建築發展影響深遠。歷史中心包含維爾紐斯城堡建築群的三座城堡,其中第一座是在公元一千年左右建成,還有中世紀城牆圍成的區域,街道規劃從原有的城堡開始呈放射狀展開。雖然遭到入侵和破壞,但當地依然保有大量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建築。歷史遺蹟包括主教座堂廣場維爾紐斯市政廳維爾紐斯大學建築群。[7]
庫爾斯沙嘴* 內林加的灰色沙丘 內林加克萊佩達區 2000 994;v(文化) 庫爾斯沙嘴是長98公里,寬0.4至4公里的沙丘半島,將庫爾斯潟湖波羅的海分離,自史前時代就開始有人類定居。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濫砍濫伐導致沙丘朝瀉湖遷移,歷史最悠久的定居點被埋水下。從19世紀開始,當地通過持續不斷的各種造林固沙工程保護沙丘並持續至今。斗轉星移,部分古老的漁村變成旅遊勝地,建起燈塔、碼頭、教堂和別墅。這裡還是研究沙烏地動植物群的重要場所,而且地處鳥類遷移路線。沙嘴北部屬立陶宛領土,南部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境內。[8]
克拿維考古遺址(克拿維文化保護區) 克拿維山上堡壘 希爾溫托斯區 2004 1137;iii,iv(文化) 克拿維考古遺址位於立陶宛東部,在維爾紐斯西北約35公里處,是人類在當地約一萬年居住史的特別例證。遺址群坐落在涅里斯河谷地,包括克拿維城、堡壘、未設防的定居點,墓地,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世紀的其他考古、歷史和文化遺蹟。遺址占地194.4公頃,保有古代土地使用痕跡,還有五個山上堡壘(共屬大型防禦系統)的殘留。克拿維是中世紀重要封建城鎮,雖在十四世紀末遭條頓騎士團規約破壞,但直到現代還有人類居住。[9]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原始測量站點 帕內穆內內門奇內聶梅濟斯 2005 1187;ii,iii,vi(文化)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是天文學家弗里德理西·格奧爾格·威廉·斯特魯維1816至1855年的測量點,是歷史上人類首次精確測量子午線長短,由此掌握地球確切大小和形狀,堪稱地球科學和地形繪圖學發展的里程碑。弧線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南至黑海,共穿越十個國家,長2820公里,不但是多國科學家通力合作的典範,也是多國君主為科學事業協作的範例。原始弧線包含258個主要三角形和265個測量站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弧線有34個原始測量站點,帶有各種不同標記,如岩石鑽孔、鐵十字、堆石標或方尖石碑。除挪威外,34個測量站點從北至南分別位於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其中立陶宛境內有三個點。[10]
現代主義考納斯,1919至1939年的樂觀主義建築 考納斯 2023 1661;ii,iv(文化)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在戰間期落入波蘭之手,考納斯成為臨時首都。首都需要新建大量關鍵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熱潮由此暴發。城市建築風格融民族傳統和外國流入的現代影響為一體,成為當地現代主義建築的範例。如今,該市擁有六千餘幢戰間期留存下來的建築,其中包括耶穌復活教堂立陶宛銀行大樓,以及考納斯駐軍官員俱樂部大樓[11]
Close

預備名單

除已入選的世界遺產外,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成員國還可以把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任何遺產在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12]。截至2023年9月,立陶宛的預備名單共有一項遺產[2]

More information 名稱, 圖像 ...
名稱 圖像 地址 列入年份 對應標準 簡介
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 Thumb 特拉凱 2003 (複合) 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將文化景觀與森林、湖泊、冰磧山(在末次冰盛期後形成)和農業地區結合,形成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是多種稀有動植物的家園。人類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就開始在此定居,特拉凱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當地建有兩座防禦堡壘,分別是保存完好的特拉凱城堡特拉凱半島城堡。特拉凱在15世紀獲得馬德堡權利,屬於多元文化城市,除立陶宛人外,還有卡拉伊姆人利普卡韃靼人俄羅斯人猶太人波蘭人在此生活。[13]
Close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