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秩序與正義(立陶宛語:Tvarka ir teisingumas,縮寫為TT),前身為自由民主黨(Liberalų Demokratų Partija, LDP),是立陶宛中間偏右民族自由主義政黨(但該黨自稱為「中間偏左」)。
2002年,自由民主黨成立。在立陶宛總統羅蘭達斯·帕克薩斯(Rolandas Paksas)帶領下,該黨的第一年就獲得勝利。因帕克薩斯的彈劾案,自民黨重組為秩序與正義黨角逐2004年立陶宛議會選舉,成為第四大黨。
該黨為中間偏右,帶有激進主義與反建制色彩,同時該黨被認為是社會保守主義[5]與自由主義政黨。[2] 該黨票倉在西北部的薩莫吉希亞地區。[5] 該黨的議會黨團也包括立陶宛波蘭族選舉行動成員。秩序與正義黨兩名歐洲議員為歐洲自由民主黨(Europ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成員。
2020年併入「自由與公正」。[6]
2002年,羅蘭達斯·帕克薩斯在立陶宛自由聯盟(Liberal Union of Lithuania)黨魁選舉中失利後成立自由民主黨,擁有13名議員的自民黨成為第四大黨。[1] 2002–2003立陶宛總統選舉,帕克薩斯在第一輪以19.7%的支持度名列第二,僅次於當時總統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1] 第二輪中,代表年輕一代的帕克薩斯以「為改變投票」為口號的。[7] 儘管只有自由民主黨支持帕克薩斯,他仍以54.7%的得票率當選總統。[1] 本次選舉讓人聯想起稍早的法國總統選舉,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帕克薩斯有如讓-瑪麗·勒龐。[1] 然而,不同於勒龐,自由主義的帕克薩斯立刻宣布支持立陶宛進入歐盟與北約。[1]
6月,因有700名舊政府公務員非法取得土地,帕克薩斯決定對抗政治腐敗。[7] 然而,這項行動很快就蒙上陰影。10月,帕克薩斯給予俄羅斯企業家 Jurijus Borisovas 公民權,並獲得來自他的40萬美元捐款,帕克薩斯的高階幕僚與俄羅斯犯罪集團保有聯繫。[7] 帕克薩斯被證實未受犯罪份子影響,但其六位親密幕僚因此辭職。[7]
帕克薩斯表示,議會調查委員會的成立是出於政治原因,並拒絕合作。[7] 作為回應,其他四個政黨提出彈劾。12月,憲法法庭裁定給予 Borisovas 公民權違法。[7] 儘管如此,帕克薩斯仍受到國內民眾歡迎。[7] 2004年4月6日,議會表決通過彈劾案。[8] 在彈劾案後,刑事法庭宣判帕克薩斯無罪。[8]
2004年立陶宛總統選舉,自民黨提名帕克薩斯,讓人民對彈劾案進行公投。雖然提名最初獲得接受,但之後遭憲法法庭駁回。[8] 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自民黨獲得6.8%的票數,贏得一席。[8]
在帕克薩斯醜聞和彈劾案中,自民黨為當時中間偏左政府的柔性反對黨。2004年立陶宛議會選舉,自民黨組成「羅蘭達斯·帕克薩斯『秩序與正義』聯盟」,贏得11席。然而,因為中間偏右政黨無法取得共識,而且中間偏左聯盟取得執政權。[8]
2006年5月13日,黨大會決議更名為「秩序與正義黨」。更名的正式原因是有四個政黨黨名都有「自由」二字。根據部分黨員的看法,新黨名代表了比2002年成立時更為保守的立場。
2007年地方選舉,雖然結果不盡理想,但該黨在維爾紐斯取得多數,並與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組成執政聯盟。[9] 不過秩序與正義黨議員在國會中支持對部分社民黨閣員處理Alita私有化的不信任動議。[9]
2008年立陶宛議會選舉,秩序與正義黨進行洗刷帕克薩斯活動。[5] 這項活動意在增加席次並籌組新政府,但得票率僅稍微上升至12.7%,增加4席來到15席。[5] 中間偏右政黨成長驚人,席次增加一倍,但最後由秩序與正義黨以外的三個中間偏右政黨組成執政聯盟。[5]
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該黨獲得兩席,名列第三。選後,該黨離開解散的歐洲民族聯盟(Union for Europe of the Nations),加入更為疑歐的歐洲自由民主黨(Europ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