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德語:Reichsarmee,Reichsheer 或 Reichsarmatur;拉丁語:exercitus imperii)創建於1422年,並在1806年因拿破崙戰爭而隨神聖羅馬帝國本身被解散。
帝國軍隊並不是一支隨時準備為帝國而戰的常備軍。當有危險時,帝國軍隊會組織起它的兵源,以便在帝國戰爭(Reichskrieg)或帝國執行任務(Reichsexekution)期間進行軍事行動。它只能在帝國議會同意的情況下部署,不是皇帝私人的軍隊,不應與皇帝的帝國軍隊(Kaiserliche Armee)混淆。帝國軍隊的各個勢力往往對地方的效忠比對皇帝的忠誠更強烈。
1422年在紐倫堡召開的帝國議會要求從帝國各地派遣軍隊對付胡斯派,並創建了神聖羅馬帝國軍隊[1]。而之後在1420年至1434年的胡斯戰爭中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也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但此後一百年,帝國軍隊的數量要嘛是直接受到數量限制,要嘛就是受到經費的限制。
1521年,沃姆斯議會試圖將帝國軍隊的數量維持在20,063名步兵和4,202名騎兵,但後來簡化為20,000名步兵和4,000名騎兵。1521年,沃姆斯議會試圖將帝國軍隊的數量維持在20,063名步兵和4,202名騎兵,但後來簡化為20,000名步兵和4,000名騎兵。而維持帝國軍隊運行的每月分期付款款項則被稱為「羅馬救助」[2]。
而各領土的軍事貢獻分配量在《帝國登記冊》中有明文規定,第一個登記冊紀載於 1422 年[3]。
人們普遍認為帝國軍隊參與了1618年至1648年間的三十年戰爭,但事實並非如此;參加戰爭的是帝國軍隊(Kaiserliche Armee),為直屬神聖羅馬皇帝的軍隊。[4]。
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組成最終由1681年的「帝國衛隊令」(Reichsdefensionalordnung)確定,並為每個行政圈分配了軍事費用。最後,確定了每次招集時的配額。軍隊總數(拉丁語稱為Simplum)定為步兵28,000人,騎兵12,000人(其中龍騎兵2,000人),緊急情況下,在保持配額比例不變的情況下,人數可以增加一倍或三倍。[5][6]。而增加一倍或三倍的額外部隊在拉丁語中被稱為Duplum或Triplum[7]。
1681 年設立的帝國行政圈的配額直到帝國滅亡(1806 年)為止基本上保持不變。在實際服役中,他們被編成團,有時提供資金以換取士兵[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