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社會主義陣線馬來語:Barisan Sosialis),簡稱社陣,是從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分裂出的左派黨員在1961年創立的新加坡左翼政黨,由李紹祖林清祥帶領。該黨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新加坡最大的反對黨。

快速預覽 社會主義陣線, 英語名稱 ...
社會主義陣線
英語名稱Socialist Front
馬來語名稱Barisan Sosialis
坦米爾語名稱சோசலிஸ்ட் முன்னணி
Cōcalisṭ muṉṉaṇi
主席李紹祖
秘書長林清祥
創始人
成立1961年7月29日,​63年前​(1961-07-29
解散1988年5月,​36年前​(1988-05
分裂自人民行動黨
併入工人黨
黨報《陣線報》
意識形態社會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
官方色彩天空藍
新加坡政治
政黨 · 選舉
關閉

背景

人民行動黨成立以來,就存在著以李光耀為首的右派和以林清祥為首的左派兩大陣營。反殖民主義和新加坡獨立的共同點是兩個陣營合作的基礎。兩派各自的群眾基礎也支持這種合作。早年,左翼陣營主要得到華人群眾、農村民眾和工會的支持,而李光耀陣營的支持者主要是受英語教育的群體[1]。在工人階級的支持下,人民行動黨在1955年立法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三大黨。1959年新加坡大選中,人民行動黨在工會的支持下贏得壓倒性勝利,由李光耀組織政府[2]。然而,兩個陣營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主張上存在本質性的不同。左翼成員對李光耀的政策以及他未能履行幫助釋放左翼政治犯的承諾表示不滿。最終,與馬來西亞合併的爭議問題引爆了人民行動黨內部的分裂[3]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於新加坡的東南亞外國記者協會中提議成立一個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沙巴砂拉越汶萊的聯邦國家。人民行動黨內部對這一提案產生分歧。李光耀陣營支持這一提案,認為這是確保新加坡未來安全和繁榮的手段,左翼陣營則反對合併,因為合併被視為試圖「消滅新加坡的左翼勢力」[4]

1961年芳林和安順補選中,人民行動黨內部的裂痕進一步擴大。出於對人民行動黨政府拒絕廢除內部安全局、拒絕放棄合併計劃以及拒絕釋放剩餘政治犯的不滿,左翼成員放棄支持本黨的候選人,轉而支持人民聯合黨的王永元(芳林)和工人黨大衛·馬紹爾(安順),導致人民行動黨在兩次補選中失敗。

安順補選後,左翼陣營計劃將李光耀趕出黨,但他們擔心他們的行動會導致英國人擱置新加坡獨立計劃。結果,左翼成員在伊甸園與英國高級專員塞爾柯克勳爵舉行了會面,被稱為「伊甸園茶會」。在這次會議上,左派得到了塞爾柯克的保證,即英國致力於新加坡獨立,並且不會在李光耀政府被推翻後進行軍事干預以維持對新加坡的控制[5][6]

Remove ads

成立

1961年7月20日,李光耀召集立法議會緊急會議,就政府的不信任動議進行投票[1]。在這次不信任動議中,林清祥等13名人民行動黨立法委員脫離黨路線,並拒絕投票。這13名立委表態脫離行動黨。事態演變到最後導致李光耀清除黨內所有左派成員的黨籍,包括林清祥、李紹祖桑德拉斯加蘭·兀哈爾方水雙。被開除黨籍的左派成員,聯合6名左傾工會領袖,組成社會主義陣線,林清祥任秘書長,李紹祖任主席。成立初期,社陣的政治實力可媲美甚至超越行動黨。行動黨的51個支部中就有35個支部轉投社陣,並且23名組織秘書中有19名決定追隨社陣[4][7]

社會主義陣線的創黨口號是通過與馬來亞合併「實現真正全面的內部自治」[5],它與人民行動黨有著共同的目標——「建立一個獨立、民主、非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馬來亞」[7]。社陣的主要目標在以下四項聲明中提出:[8]

  1. 剷除殖民主義,建立由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組成的統一民族獨立國家
  2. 建立一個以所有出生於馬來亞或效忠馬來亞的人的普選權為基礎的馬來亞民主政府
  3. 建立一個能夠維持繁榮、穩定和公正社會的經濟體系
  4. 動員各階層人民建設馬來亞國家

發展

左傾的社會主義陣線被行動黨譏諷為「共產主義陣線」,人民行動黨認為社陣是一個激進的親共組織。行動黨的分裂讓整個行動黨震驚。行動黨要員吳慶瑞博士在當時似乎相信行動黨將因此一蹶不振,在接受英國記者丹尼斯·布拉德沃斯(Dennis Bloodworth)訪問時說:

[1]

馬新合併

馬來西亞計劃招致馬新左翼政黨的大力反對。1962年1月22至28日,馬來亞人民社會主義陣線在吉隆坡召開五邦社會主義政黨代表大會,參會政黨有:馬來亞的馬來亞人民黨馬來亞勞工黨;新加坡的社會主義陣線、新加坡工人黨、新加坡人民黨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砂拉越的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與汶萊的汶萊人民黨,列席團體有: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南大政治學會及新加坡工藝學院政治學會。由於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支持合併計劃,為抗議反對計劃的大會而中途退席。大會結束後發表聯合公報,接受汶萊及砂拉越代表有關北婆三邦需先擁有自主權的主張,支持新加坡人民爭取完全內部自治的願望,反對馬新合併白皮書。

雖然社陣並不反對與馬來亞合併,但該黨大力反對人民行動黨政府與馬來亞聯合邦的合併條款。根據人民行動黨政府同意的合併條款,新加坡將保留教育和勞工方面的自主權,但犧牲新加坡公民的權利和新聯邦議會的席位。社會主義陣線希望新加坡公民自動成為馬來亞公民,並在聯邦議會中擁有比例代表權[3]。最後,人民行動黨政府主張舉行全民公投,以測試民眾對合併的支持程度。有關合併的全民投票法案納入了社陣、大衛·馬紹爾、王永元和新加坡人民聯盟-巫統的提案和修正案[8]。三個選項A、B、C分別由人民行動黨、大衛·馬紹爾和新加坡人民聯盟-巫統提出。不過,社陣呼籲選民在公投中投空白票,稱沒有任何選項能夠正確表達社陣的想法,這三個選項將「出賣新加坡」[4]。人民行動黨政府已經預料到了這一舉措; 《全民投票條例》中加入了一項條款,規定投空白票的選民無法自行做出決定,必須服從多數票。也就是說,空白票將自動與贏得多數票的選項一起計算。 1962年9月1日舉行了關於合併的全民投票,結果是:[8]

  • 選項(A): 397,626票(71%)
  • 選項(B): 9,422票(1.7%)
  • 選項(C): 7,911票(1.4%)
  • 空白票 :144,077票(25%)

選項A得到多數票,社陣失敗了。

Remove ads

沒落

冷藏行動

東姑阿都拉曼擔心新加坡左翼勢力對統一的馬來西亞的影響。他要求逮捕新加坡反對派,作為合併的條件。人民行動黨對逮捕行動猶豫不決,因為這可能會損害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聲望。然而,1962年12月8日的汶萊叛亂給了人民行動黨一個「天賜良機」來證明逮捕的合理性[5]。社陣公開支持汶萊叛亂,為人民行動黨提供了藉口,稱逮捕行動是為了防止可能的共產主義顛覆,並維護新加坡的安全和保障。

1963年2月2日,新加坡內部安全局發起了對左翼分子及其支持者的鎮壓。在代號為冷藏行動的鎮壓中,包括支持汶萊叛亂的政治人物、工會成員和學生領袖在內的107人被拘留。這些被拘留者中,有一半是社陣中央領導人。因此,冷藏行動對社陣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由於包括林清祥在內的主要領導人被拘留,「冷藏行動」使社陣幾乎陷入癱瘓。然而,剩下的社陣領袖並沒有放棄鬥爭。1963年4月22日,李紹祖和剩餘的社陣活動家發起了「市政廳之戰」。他們從位於維多利亞街的社陣總部遊行至市政廳台階,抗議政府在二月份的大規模逮捕,並向總理提交請願書,抗議對被拘留者的「虐待」[8]。抗議活動被鎮壓,包括李紹祖在內的七名領導人被捕[4]

Remove ads

1963年大選失利

在「冷藏行動」和隨後的抗議活動之後,社陣的主要幹部被拘留或接受長期審判。這些事件嚴重削弱了社陣的實力,導致該黨無法有效參加1963年的大選,最終在選舉中落敗。1963年的選舉以人民行動黨大獲全勝告終,人民行動黨贏得51個席位中的37個席位,社陣贏得十三席,剩下的席位則由人民聯合黨的王永元贏下[4]

選舉後,馬來西亞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進一步削弱社陣的實力。1963年9月16日,即馬來西亞日,安全局決定對「左翼」極端分子進行兩次鎮壓。在九月和十月的行動中,「大約十五名共產主義陣線領導人」被圍捕[4]。一些來自南洋大學的學生活動家很快因涉嫌顛覆活動而被捕。1963年8月下旬,政府向社陣控制的新加坡工會聯合會(SATU)旗下七個工會發出通知,要求說明為何不應取消其註冊。10月30日,這七個工會最終被從登記冊中除名[3]。10月,政府解散了社陣兩個最有力的附屬協會——新加坡農村居民協會和新加坡鄉村人民協會[4]

黨內鬥爭

國民服役

馬來西亞成立後不久,由於對印度尼西亞在婆羅洲領土上的對抗和叛亂活動感到震驚,國會通過了立法,要求所有18歲至25歲之間的年輕人登記服兵役[3]。左翼人士認為此舉是政府「對抗左翼運動」的舉動[4]。然而,在左翼陣營內部,有兩種不同的反對策略,一種是由前馬來亞共產黨黨員陳福華所提出,另一種則是由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主席李紹祖提出。陳福華提出了一項名為「原則註冊」或「抗議註冊」的兩步政策。第一步是不阻止受影響的人進行登記。第二步是告訴受影響的人,如果他們在登記後確實被動員服役,則不要參加點名。另一方面,李紹祖領導的陣營主張抵制該法律,並建議受影響的人根本不應該登記[5]。社陣內部爆發大爭吵,陳福華的策略獲得多數支持。最後,李紹祖與其他七名創黨成員一起退黨,將其辭職歸因於他與其他領導人的分歧。黨因此分裂,後來李紹祖於1965年3月9日被說服重新回黨,繼續擔任主席。

新馬分家

社陣曾反對與馬來西亞合併,然而,1965年新加坡宣布從馬來西亞獨立後,社陣領導人拒絕承認新加坡的獨立。社陣主席李紹祖攻擊新加坡獲得的獨立,稱其不是真正的獨立,並公開發布「粉碎馬來西亞」、「假獨立」和「抵制國會」的口號[4]。左翼陣營內部對新加坡獨立的反應再次出現分歧。前馬來亞共產黨黨員、社陣立法議會議員之一林煥文承認新加坡獨立,並表示不存在假獨立或半獨立的情況[3]。被拘留的另一位社陣領導人林清祥也認為新加坡的獨立是真正的獨立。

社陣認為新加坡沒有真正的民族獨立,也沒有議會民主,因此開始抵制議會和選舉[8]。1966年10月,社陣讓其在議會中的所有剩餘議員辭職,並開始了他們所謂的議會外鬥爭[3]。《海峽時報》的社論評論說,社陣選擇了錯誤的時機發起議會外的鬥爭:

「在不存在任何其他領域的情況下放棄憲法舞台,就像完全放棄政治一樣」[4]

最後的日子

由於社陣黨籍國會議員的離開,不得不為空置的國會議席舉行補選。社陣呼籲人民在補選中投廢票,不過。行動黨在補選中贏得所有議席,開創了行動黨一黨獨裁專政的時代;從1968年開始的13年間,國會裡所有席位都屬於執政黨。

到了1967年,社陣已經精疲力盡,其沒落的命運也體現在其成員的減少。從1963年到1966年的三年時間裡,社陣支部數量從36個減少到33個,有效的只有22個。相比之下,人民行動黨在這三年裡維持了全部51個支部[3]

社陣在1972年重返大選。然而,它在這次和隨後的選舉中未能贏得任何席位。很明顯,社陣不再能夠作為一個政黨有效運作。在1980年大選中,黨主席李紹祖為社陣在1966年把所有國會議席拱手讓出的行為,向選民道歉。在1988年大選前,李紹祖等全體社陣黨員宣布加入新加坡工人黨。社會主義陣線從此走入歷史。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