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論論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的論論證 (Teleological Argument),也稱為物理神學論證(physico-theological argument)、設計論證(argument from design)、或智能設計論證(intelligent design argument), 是證明上帝存在的一種理論; 更一般地說,自然界中看似經過設計的複雜功能是聰明的創造者的證據。該理論屬於後驗性的證明方式。這是基於自然界中設計的外觀,如生物的複雜性、秩序、目的性和功能性,來證明上帝或創造者存在的論點。該論點是目的論的,因為它假設自然現象有一個目的或最終目標。 [1][2][3][4] 但是,目的論論證是一個直覺卻備受批評的論證。
![]() |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古典哲學
該理論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
中世紀哲學和神學
近代
設計論的最著名支持者之一是哲學家威廉·佩利 (哲學家),在其1802年發表的《自然神學》中提出鐘錶匠類比來試圖證明目的論。他認為,如果有人在地上發現了一隻手錶,他們會因為它精緻而功能性的設計而推斷它有一個製造者。同樣,他聲稱像人類這樣的生命體具有比手錶更為複雜和功能性的設計,因此也必須有一個製造者。
批評
18世紀的哲學家大衛·休謨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以及《人類理解論》中提出了對於目的論論證的批判,他指出目的論論證預設了了「類比」,從「相似的結果」推論「相似的原因」。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對這個偉大系統的一小部分的發現非常不完美;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果斷地宣布整體的起源呢?[5]
1857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給予目的論論證造成衝擊,而促使神學家與哲學家轉向建構新形式的目的論論證。
- 類比問題:設計論依賴於人造物品和自然現象之間的類比。然而,這個類比可能是薄弱或無效的,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許多不同之處。鐘錶匠可以認為比一隻表是更為複雜的有機體,並且如果複雜就可以證明智慧設計者的存在,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則是:誰設計了如此複雜的這麼一位設計者。
- 歸納問題:設計論依賴於從觀察到的情況歸納到未觀察到的情況的歸納推理。然而,這種推理可能是不可靠或不合理的,因為觀察到的情況可能有其他可能的解釋,這些解釋不涉及設計者。
- 自然主義問題:設計論依賴於對自然現象的超自然解釋。然而,這種解釋可能是不必要的或與科學的自然主義世界觀不一致。例如,有人可能認為自然現象可以通過自然原因和法則來解釋,而無需引入設計者。這是奧卡姆剃刀原則,它規定不應當無謂地增加實體。此外,人們可能認為引入設計者引發了比解答更多的問題,比如誰設計了設計者,設計者如何創造自然現象,以及為什麼設計者以這種方式創造它們。道金斯在他的《上帝錯覺》一書中,認為生命是複雜的生化程序的結果。他認為將生命與「幸運地產生一隻表」做相比是錯誤的。因為進化論的支持者並不認為演化是「幸運的」。比起運氣, 人的演化過程是歷經數百萬年的天擇。他因此總結:在鐘錶匠這例子中,對於神這個角色,演化是其合理的角逐者。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