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煙火》(英語: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作品編號HWV 351)是巴洛克時期英國德裔音樂家韓德爾英王喬治二世委託、而創作於1749年的組曲,也是其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該作品是替一場慶祝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和第二亞琛和約的簽訂、預計於該年4月27日在倫敦綠園舉辦的煙火典禮所寫。[1]

Thumb
描繪皇家煙火於1749年5月15日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施放情景的插畫。

組成樂章與使用樂器

《皇家煙火》以法式序曲英語French overture形式的第一樂章開頭,後續則包括了布雷舞曲形式和小步舞曲等形式的樂章,共由五個樂章組成,如下所示:

  1. 第一樂章《序曲》(Ouverture):柔板快板慢板快板
  2. 第二樂章《布雷舞曲》(Bourrée
  3. 第三樂章《和平》(La Paix):西西里舞曲
  4. 第四樂章《歡慶》(La Réjouissance):快板
  5. 第五樂章《小步舞曲1與2》(Menuets I and II):第2部份有時被獨立劃分為第六樂章[2]

本曲的演出中動用了大量樂器,是韓德爾創作過的作品中編制規模最龐大的一首[3]。在他的設計中,演出樂器包含了24支雙簧管、12支低音管(及一支低音巴松管)、9支小號、9支自然號、3組定音鼓。當中銅管樂器的使用增強了聲音和氣勢上的磅礡,而定音鼓的敲擊更形成了類似煙火聲響的效果。

此外,各樂器的演奏人員在每個樂章中還有更細的分組,如第一樂章中,9位小號手被分為3個三人小組,各自負責該樂章中的3個小號演奏部份,而24位雙簧管手亦分為三組,分別為數12人、8人及4人,12位低音管手則分為8人及4人。但在後世的版本裡,有的還在演出人員中額外添加幾位伴奏鼓手,用於即興演奏的部份(通常是在第四樂章及第五樂章中的第2部份,有時亦會用於第一樂章[4])。

而在初次演出後,韓德爾重編了人員配置,將原本純管樂組成的形式改為管弦樂團式編制,因而減少了管樂器的數量,改加入弦樂器補充。他還對配置的改變做了註記,當中小提琴代為演奏雙簧管的聲部、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取代原低音管的聲部。而保留下來的管樂樂器,除了在弦樂器為主的第二樂章和第五樂章第1部份內僅使用部份雙簧管、低音管外,在其他樂章都是全數加入演奏[5]

1749年演出情形

Thumb
1749年倫敦綠園內預定舉辦煙火典禮的場地

為了這首曲子的演奏,樂團團員們的演出場所安排在一座由建築師塞萬多尼英語Giovanni Niccolo Servandoni設計的劇院裡面。而音樂演奏時搭配施放的煙火則是由知名哲學家約翰·西奧菲勒斯·德札古利埃的兒子湯馬斯·德札古利埃負責設計[6]

在27日大典當日,韓德爾的音樂與滿空的煙火搭配,形成了一場聲光盛宴。然而,這場大典並不若《皇家煙火》一曲本身那麼成功;當晚一枚煙火誤射到一座亭子上,立刻釀成了火災,使典禮被迫提早收場[7]。此外,該活動也非《皇家煙火》的初次亮相,早在非正式演出日到來的6天之前,即已於4月21日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沃克斯霍爾花園英語Vauxhall Gardens舉辦了一次全程彩排,共計1萬2千名觀眾前往現場聆聽。由於與會人潮數量太龐大,以至於在當天通往南岸的交通要道——倫敦橋由於結構坍塌而封橋維修時,使得湧往彩排會場的馬車大陣塞在橋北動彈不得,狀況長達三個小時都無法排除[8]。這是倫敦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交通堵塞事件。[9]

後續與影響

《皇家煙火》成為韓德爾生涯中最著名的管弦樂團作品之一。雖然在篇幅上不及他於近30年前創作的《水上音樂》,但由於此兩首曲子同質性高、也都是為了室外的慶典活動而譜寫[10],因此兩者經常結合或搭配演出[11]

2002年6月1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五十週年大典英語Golden Jubilee of Elizabeth IIGolden Jubilee)時,曾在白金漢宮花園裡演奏《皇家煙火》以表示慶祝,而現場同樣也釋放華麗的煙火[12]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