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堊岩(英語:chalk),又稱白土、白墡,是一種柔軟、白色、多孔的沉積碳酸鹽岩。它是一種由礦物方解石組成的石灰石,最初是通過沉降到海底的微小浮游生物的壓縮而在海底深處形成的。白堊岩在整個西歐很常見,那裡的沉積物位於法國的部分地區,在英吉利海峽肯特郡海岸的多佛白崖等地,經常可以看到陡峭的懸崖與大海相遇。
開採白堊用於工業,如生石灰、磚塊和建築油灰,以及農業,用於提高高酸度土壤的pH值。它還用於黑板粉筆,用於在各種類型的表面上書寫和繪畫,儘管這些表面也可以由其他碳酸鹽基礦物或石膏製成。
白堊岩是一種質地細膩、土質的石灰石,以其淺色、柔軟和高孔隙率而著稱。[1][2]它主要由方解石殼或浮游生物骨骼的微小碎片組成,如有孔蟲或球石藻。[1] 這些碎片大多以尺寸為0.5到4微米的方解石板的形式出現,儘管大約10%到25%的典型白堊岩由尺寸為10至100微米的碎片組成。較大的碎片包括完整的浮游生物骨骼和較大生物的骨骼碎片,例如軟體動物、棘皮動物或苔蘚蟲。[3][4][5]
白堊通常是幾乎純方解石(CaCO
3),只有2%到4%的其他礦物質。這些通常是石英和粘土礦物,儘管有時也存在膠磷礦(隱晶質磷灰石,一種磷酸鹽礦物),作為結節或小顆粒,被解釋為糞便顆粒,在一些白堊層中,方解石已轉化為白雲石(CaMg(CO
3)
2),在少數情況下,白雲石化的白堊已被脫白雲石化回方解石。[3]
白堊岩是高度多孔的,典型的孔隙率值在35%到47%之間。[3]雖然白堊岩在外觀上與石膏和硅藻土相似,但可通過其硬度、化石含量及其對酸的反應(接觸時產生泡騰現象)來識別。[5]
白堊形成於9900萬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6] 它沉積在廣闊的大陸架上,深度在100和600公尺(330和1,970英尺)之間,在當時的非季節性(可能是乾旱)氣候期間減少了附近裸露岩石的侵蝕量。由於附近沒有侵蝕,所以白堊的純度很高。產生白堊的球石藻、有孔蟲等微生物多為低鎂方解石骨架,沉積物沉積時已形成高度穩定的低鎂方解石。這與大多數其他石灰岩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由高鎂方解石或霰石形成,沉積後迅速轉化為更穩定的低鎂方解石。由於這種轉化過程是石灰岩早期膠結的原因,白堊缺乏早期膠結,這部分是其高孔隙度的原因。[3]白堊也是唯一一種通常顯示出壓實跡象的石灰石。[7]
白堊在白堊紀海床中很常見,以至於白堊紀以這些沉積物命名。白堊紀這個名字來源於拉丁語creta(chalk,意為白堊)。[8]
白堊群是沉積於白堊紀晚期歐洲的一個地層單位。它形成了英國肯特郡著名的多佛白崖,以及多佛海峽另一側的布蘭克內茲角。法國香檳區的地下大部分是白堊礦床,其中有用於儲存葡萄酒的人工洞穴。[3]世界上一些最高的白堊懸崖出現在德國的亞斯蒙德國家公園和丹麥的默恩崖。[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