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癲癇[10][11][12][13](英語:Epilepsy)又稱腦癇症[14],是一種神經性疾患,特徵為反覆地癲癇發作[15][16],即為重複發作或長或短的嚴重抽搐症狀[1],可能會造成物理性傷害,甚至骨折[1]。患者傾向在無誘發原因下持續重複地發作[15];因中毒等特定原因引發的單次性癲癇發作(英語:Isolated seizures)不歸類為癲癇[17]。癲癇的治療方式在各地各有不同,患者常因其病況而遭到各種程度的汙名化[1]。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2年11月13日) |
癲癇 | |
---|---|
又稱 | 腦癇、羊癇、羊癲瘋、羊角風、豬腳瘋、發羊吊 |
兒童失神性癲癇患者的腦電波釋放出的3赫茲棘徐波 | |
症狀 | 顯著地晃動(Periods of vigorous shaking)、其他人幾乎難以辨識其發音內容(nearly undetectable spells)[1] |
病程 | 長期[1] |
類型 | 腦病變、疾病 |
病因 | 腦部受傷、中風、腦腫瘤、腦部受到感染、先天性障礙[1][2][3] |
診斷方法 | 腦電圖、排除其他可能原因[4] |
鑑別診斷 | 昏厥、酒精戒斷症候群、電解質不平衡[4] |
治療 | 藥物、外科學、神經元刺激、飲食調整[5][6] |
預後 | 70% 可以控制[7] |
盛行率 | 3,900萬 / 0.5% (2015)[8] |
死亡數 | 125,000 (2015)[9]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神經內科 |
ICD-9-CM | 345.9、345.91、345、345.90、345.8、345.80 |
DiseasesDB | 4366 |
MedlinePlus | 000694 |
eMedicine | 1184846 |
Orphanet | 101998 |
大多數癲癇病例的肇因尚未釐清[1],在少數病例中肇因於腦損傷、中風、腦腫瘤、腦部感染或先天性障礙,經致腦癇作用而致病[1][2][3];而一小部分的癲癇病例與已知的基因突變直接相關[18][19]。癲癇發作是大腦皮質中過度且異常的神經元活動所產生的結果[17]。癲癇的診斷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造成類似症狀的情況,例如昏厥;以及判斷是否有其他造成發作的原因,例如酒精戒斷症候群或電解質方面的問題。這部分可以藉助神經成像和血液檢查[18]。異常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可以佐證癲癇的診斷,但正常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則無法排除癲癇的可能性[18]。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癲癇可能是可以預防的[1]。
70%的發作可藉由藥物控制[7],平價的抗發作藥物通常也不難取得[1]。而30%無法以藥物控制的發作則可以考慮外科學的方式,或是神經刺激,和飲食調整[5][6][已過時]。並不是所有的癲癇都會持續終生,許多人的狀況可以改善到不再需要治療的程度[1]。
截至2015年[update],有3,900萬人罹患癲癇[8],將近80%是在發展中國家[1]。2015年全世界有12萬5千人因為癲癇而死亡,較1990年的11萬2千人要多一些[9][20]。癲癇在年長者身上較容易出現[21][22]。在已開發國家,新增的病例最常出現在嬰兒及年長者[23]。在開發中國家,因為根本病因的差異,新增病例會以年齡較大的兒童及青年為主[24]。有5%至10%的人會在80歲以前出現無故的癲癇發作[25],這些人中再次癲癇發作的比例佔40%至50%[26]。許多地區的癲癇患者的駕駛資格會受限制,或是被要求必須一段時間沒有癲癇發作才能夠駕駛[27]。
癲癇的英語「epilepsy」是源自古希臘語的「ἐπιλαμβάνειν」,為「侵襲、佔有、或折磨」之意[28]。
在抽搐高峰發生後、正常意識水平恢復正常前,通常會有一段意識混亂的時期,被稱為是發作後期。此階段通常長3到15分鐘[40],但也可能持續數小時[41]。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感覺疲憊、頭痛、言語困難、以及行為異常[41]。思覺失調在抽搐發作後並不罕見,比率大約為6-10%[42]。病人往往不記得發作期間發生的事情[41]。局灶性抽搐後也可能會發生局部性麻痹,即托德麻痹,通常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但在少見的情況下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天[43]。
癲癇可能會在社會支持和心理福祉上造成負面影響,包括被他人孤立、羞辱,或肢體殘障。也可能導致較低的教育水平和就業不易。患者常有學習困難的問題,尤其在患有腦癇的兒童身上。在公開場合發作,可能對患者與家庭帶來異樣眼光[34]。
癲癇的根本病因是遺傳性(自發性),或是源自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 psychosis)或代謝問題,並不具備如急性疾病(例如:腸胃炎、流感)的外部誘因,但在百分之六十的病例中[34],病因皆為未知[48]。
癲癇的突發性,以及其常見的一些症狀導致很多人存在對病人的偏見與歧視,或遇到突發病人後陷入驚慌狀態不能及時給與援護。
旁人(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絕不應該在病人口中放入任何物件,因為這有可能對雙方造成嚴重的傷害。發作時為避免病人亂動而出現滾下樓梯或撞牆等意外事故發生,應該首先確保病人周圍環境的安全。
過去對癲癇多使用外科手術治療,現在因為絕大多數病症可由藥物控制,除非嚴重的病症一般不進行外科手術,但選擇外科手術需要經過縝密的辯證。治療癲癇效果較好的西藥有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商品名 Tegretol)、丙戊酸鈉(商品名 Depakene)、苯妥英(Phenytoin,商品名 Dilantin 癲能停)、奧卡西平(商品名 Trileptal)、唑尼沙胺(商品名 Zonegran)。
卡馬西平是治療癲癇的第一線用藥,普遍用來治癲癇、三叉神經痛、腎原性尿崩症、雙極性疾患,每年有數名患者不是癲癇,卻吃下該藥止痛,多數醫師開藥時也沒告知該藥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副作用-史帝芬嬌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死亡率達1至4成。
Trileptal(奧卡西平),對局部癲癇發作有效,但易引發情緒不穩定。其副作用包括:
腦癇發作因腦放電部位以及擴展方式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由放電引發的癲癇發作大體分為兩個類型。
以下情況是指經診斷治療後,仍發生的情形,不能等到下次回診:
癲癇相當於中醫的癇症。中醫常用「風」來形容突發性疾病,如老年人腦出血,稱為「中風」;新生兒破傷風叫「臍風」,兒童驚厥叫「驚風」或「抽風」。俗稱的「羊角風」即是指這一病症。《內經》中有關於舊稱「癲癇」的最早記載。其後也都有眾多關於本病的論述。在名稱方面曾存在分歧:一種說法是,「癲」和「癇」是不同的病症,「癲」指的是「癲狂」,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精神病,「癇」則相當於癲癇。另一說法是「癲」和「癇」都是同一病症,成年患者稱為「癲症」,兒童患者稱作「癇症」。至明朝時,才正式將「癲癇」明確作為一個特殊的病症。
現代醫學中的癲癇嚴格意義上要比中醫所講的「癇症」或「羊角風」範圍廣,它包括各種類型的發作,而「癇症」僅僅是癲癇的一種類型。
中醫可按不同的病邪引發的症候分為:風癇、驚癇、食癇、痰癇、蟲癇、瘀癇、寒癇、熱癇等。 或者按照陰陽分類法分為實熱型陽癇、虛寒型陰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