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子紙,簡稱ePaper,是顯示器技術,重點在於模仿以在紙上印刷、書寫的視覺觀感,而耗電量極小。不同於一般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以發光達成顯示功能,電子紙如同普通紙一樣,依靠環境光照亮,所以理論上閱讀起來較舒適,而且其顯示的影像能在陽光直照下仍然清晰可見,可視角極廣理論上為180度,其對比度比其他顯示技術高不少,大致與報章印刷效果相同,甚至更好。
![]() |
大部份電子紙在沒有電源情況下能顯示原先圖相。部份設計以塑料背版和有機電子零件構成柔性電子紙。
彩色電子紙已經商業性投產,能顯示四千多種顏色,現階段生產商正向影片播放方向發展,樣機已經能播放每秒30格的黑白影片。
技術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微膠囊電泳顯示器(Microencapsulated EPD, Microencapsulat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是一種運用施加電場重新排列帶電色素粒子以顯像的技術。[1]

1990 年代, 另一種建構於「微膠囊電泳顯示」電子墨水的技術原型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的研究所團隊被實作出並被稱為Nature Paper。J.D. Albert, Barrett Comiskey, Joseph Jacobson, Jeremy Rubin and Russ Wilcox 等人在 1997年將此技術商業化而創立了E Ink公司。 緊接著二年後,E Ink公司和Philips Components建立了夥伴關係以共同研發並行銷此項技術。在2005年,Philips將這項電紙事業和相關專利讓售給Prime View International公司。
長久以來,研發人員企圖創造一種可撓,低價的電紙類顯示介質。在這種情境下,微粒子顯示技術吸引了 研發人員的長期關注。可切換對比的顯示技術 以電氣驅動高散射性 或吸收性的微粒子( 0.1-5mm尺度範圍內 ),不同於液晶顯示的微分子特性 . 微粒子型的顯示技術的雙穩態本質, 可以 直流電場 達到 非常低的耗電效率 同時擁有高對比和光反射率。這些特性, 結合 near-lambertian 觀賞特性,產生 紙上墨跡 的視覺效果。但這種顯示技術註定會受限於短生命週期和不易量產的 不良副作用。因此在匯入以微膠囊封裝了電泳粒子的 電泳墨水技術, 可以解決短生命週期 的缺點,同時又能完全以印刷方式製造雙穩態電子顯示屏。此系統就能讓電紙滿足實用的需求。[2]
膽固醇液晶(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縮寫「ChLCD」),是世界上的所有的液晶顯示中,唯一具有雙穩態特性的液晶,可以在不耗電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顯示的內容。

膽固醇液晶技術可自然地存在兩種穩定的狀態:
- 平面狀態(planar)時液晶分子排列整齊,可以反射特定波長光線,此狀態可看到反射畫面的顏色。
- 焦點圓錐狀態(focal conic)的液晶分子排列讓光線穿透,此狀態可以看到液晶層下一層物質的顏色。
堆疊並獨立驅動三層ChLCD(藍、綠、紅)和一層黑色吸收膜,組成全彩電子紙,可達到1,678萬色以上的色彩[3]。
大約10-30%的環境光可以穿透ChLCD,因此虹彩光電(IRIS Optronics)在膽固醇液晶底層嵌入太陽能電池,創造出Infinity Display[4],透過太陽能自發電,成為自供電的彩色電子紙。

目前限制


相比其他低耗電顯示解決方案,如LCD,電子紙的重新整理速度極低。導致生產商很難在應用電子紙的行動裝置上實現諸如如彈出式選單、游標操作、窗口捲動等需要較複雜互動式操作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已經日常化,並且常見於一般的行動裝置上。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就是電子紙無法快速平滑放大縮小文件,必須藉助網點技術以加快速度。 另外一個缺點是電子紙容易產生「殘影」(前一頁面的圖像留在下一頁面上)。雖然這種圖像殘留容易讓人想起CRT電視和電漿電視的磷質烙印現象,但事實上電子紙上的圖像殘留是非永久性的,可以靠全黑全白螢幕迅速切換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電子書相關廠商解決翻頁殘留的方法。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