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學
生物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地理分布,以及相关研究领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物地理學是生物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及形成原因。生物地理學研究範圍包括: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理學。生物的單體還有群體會隨著緯度、海拔、隔離以及棲息地面積地理梯度之轉變而變化生物的基因[1]。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生物體數量與類型的空間變化知識對每一位而言至關緊要,因為它是早期人類的祖先,人類也可以多樣化的適應,但是在地理環境下還是難以預測。畢竟生物地理學是人類探究要總體化,以及具有團結的力量以及收到來自於生態學、進化生物學、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的相關資訊[2]。
現代生物地理學研究結合了來自更多領域的資訊和想法,在全球空間尺度和進化的時間框架中從對於有機體分散之生理或生態的約束力一直到地質或氣候現象的運作。
位於棲息地中生物物種在短期之間的互動作用正描述著生物地理學的生態應用。歷史生物地理學家描述長期生物廣泛的被分類以及長時間依照自己的時間週期不斷的演化[3]。早期的科學家由卡爾·林奈開始對於生物地理學發展的理論做出了貢獻,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人探索世界,並發現生物多樣性的生機。林奈透過他未被發現的領土開始探索分類生物的方法。
生物地理學家的科學理論也紛紛提出相關系列的作品,包含亞歷山大·馮·洪堡(1769-1869年)[4]、華森·休伊特(1804-1881年)[5]、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爾(1806-1893年)[6]、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1823-1913年)[7]、菲利普·斯克萊特(1829-1913年)和其他生物學家和探險家[8]。
發展歷史
從18世紀的達爾文時代起到20世紀末,生物地理學學的發展共經歷了4個代表時期:[9]
- 19世紀 後半葉起 起源中心和擴散用於解釋生物分布。
- 20世紀 60年代起 隨著生態學具備了成熟的理論體系,島嶼生物地理學發展起來。
- 20世紀 60-70年代 隨著板塊構造學說和分支系統學理論的發展,隔離思想出現並促進生物地理學和隔離分化生物地理學的發展後者後來被稱為分支生物地理學
- 20世紀 80年代末 在線立體標記應用和溯祖理論的基礎上,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由於中文翻譯的差異,也被稱為譜系地理學或譜系生物地理學),興起並迅速發展。這些時期生物地理學不同領域的發展,前人已有較多的總結。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