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加萬克修道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拉加萬克修道院 (亞美尼亞語:Վարագավանք,意為「瓦拉格的修道院」;[A] 土耳其語:Yedi Kilise,意為「七教堂」)是一座已經不復存在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修道院,位於土耳其東部凡城東南9公里的埃雷克山坡上。
瓦拉加萬克修道院由瓦斯普拉坎亞美尼亞國王謝涅克里姆·阿爾茨魯尼建造於11世紀初,最初是阿爾茨魯尼的墓地,後來成為凡城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大主教的所在地,自成立以來命運多舛,飽受兵燹之禍。該修道院被歷史學家阿拉·薩拉菲安描述為亞美尼亞教會最偉大的修道院中心之一,另一位研究亞美尼亞歷史的學者羅伯特·H·休森亦將其描述為凡湖地區最富有、最著名的修道院。1915年4月至5月,亞美尼亞大屠殺期間,鄂圖曼帝國軍隊襲擊了該修道院,並燒毀了其大部分建築。其剩餘的部分也在20世紀60年代進一步遭到破壞,只有少數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
據史料記載,在公元三世紀末,聖赫里普西姆將她脖子上佩戴的真十字架的殘骸藏在今修道院的遺址上。公元653年,當該位置被發現時,卡托利科斯建造者拿施斯在當地建造了聖跡教堂[5],羅伯特·休森將其描述為「一座簡樸的隱居處」[6]。拿施斯還設立了瓦拉格聖十字節,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通常會在最接近9月28日的周日慶祝該節日,這個日期大概在十字架節兩周後[7]。
亞美尼亞國王加吉克一世的女兒、瓦斯普拉坎未來君主謝涅克里姆·阿爾茨魯尼的配偶胡舒什王后於981年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教堂,供奉使徒教會神學裡的耶穌[6]。中世紀晚期,該教堂被改建為城堡,與此同時,人們還在城堡的北部修建了聖霍夫漢內斯教堂[5]。
謝涅克里姆·阿爾茨魯尼統治初期,他主持修築了瓦拉加萬克修道院,用於存放自聖赫里普西姆時代以來一直保留在此地的真十字架遺物[6][8]。1021年,當拜占庭占領瓦斯普拉坎後,謝涅克里姆將聖物帶到了錫瓦斯,次年他的兒子阿托姆在那裡建立了聖跡修道院。1025年,謝涅克里姆去世後被埋葬在瓦拉加萬克修道院,真十字架也回到了該修道院內[5]。由於擔心遭到穆斯林的襲擊,瓦拉加萬克的古卡斯神父於1237年帶著真十字架前往亞美尼亞東北部的塔武什,定居在阿納帕特修道院,該修道院後來更名為諾爾瓦拉加萬克。1318年,蒙古人入侵該地區並洗劫了瓦拉加萬克修道院,除了庇護僧侶的聖霍夫漢內斯教堂外,凡城一帶所有的教堂都被摧毀了。在蒙古人離開後30年間,人們修復了這座修道院[5]。
1534年,薩法維王朝皇帝塔赫瑪斯普一世的部隊洗劫了修道院。1648年,凡城一帶發生地震,瓦拉加萬克修道院及其鄰近的建築皆被地震摧毀。修道院院長基拉科斯獲得了凡城富商的經濟資助,隨即著手修復修道院。據同時代一位住在大不里士的歷史學家阿拉克爾所述,基拉科斯共修復翻新了四座教堂[5]。1648年,建築師蒂拉圖爾在聖母教堂西側建造了一個方形前廳,並在19世紀時作為教堂使用。前廳西側是17世紀的三拱形露天門廊,北側是聖十字教堂,南側是17世紀的錫安教堂。教堂西側入口的門楣上還刻有烏拉爾圖楔形文字銘文[5]。1651年,霍沙普城堡的蘇萊曼王子領軍入侵修道院,將聖十字架、手稿和珍寶劫走,其中十字架後來被贖回,並於1655年被帶到凡城的蒂拉邁爾教堂。與此同時,瓦拉加萬克修道院也在17世紀末衰落,1679年,由於經濟困難,修道院出售了珍寶。大主教舒沙內齊於1724年對修道院再度進行了翻修。1779年,巴格達薩爾神父在修道院前廳牆壁上裝飾了繪有國王阿布加爾五世、狄奧多西一世、聖赫里普西姆、加百列等人的壁畫。根據建築史學者穆拉德·哈斯拉江的說法,壁畫融合了亞美尼亞、波斯和西歐藝術風格[5]。
1803年,瓦拉加萬克修道院周圍修建了一堵牆。十四年後,大主教加盧斯特將聖十字教堂徹底翻修,並將其改建為手稿存放處。1832 年,凡城的塔穆爾帕夏搶劫了修道院的財寶,並勒死了院內的神父。1849年,希羅揚神父修復了被地震摧毀的錫安教堂,並將其改建為小麥倉庫[5]。在19世紀50年代以後,修道院成為西亞美尼亞地區的文教中心,姆克爾蒂奇·赫里米安於1858年成為該修道院院長,並將他在伊斯坦堡創辦的《瓦斯普拉坎之鷹》遷到院內,在修道院內印刷出版,成為亞美尼亞第一家本土報刊,直到1864年停刊,而赫里米安也因此被亞美尼亞人譽為「亞美尼亞本土報刊之父」[9][10]。赫里米安還在修道院內建立了一所現代學校,向民眾教授神學、音樂、語法、地理、亞美尼亞歷史等科目,小說家拉菲亦曾短暫執教於此,1862年,第一批畢業生從該校畢業[5]。在1896年的哈米德大屠殺中,修道院遭到洗劫,學校一些教師和學生被殺害[11]。根據當時一位在凡城的美國人的說法,「瓦拉克修道院是整個(凡城)地區最著名、歷史最悠久的修道院,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雨,幾乎肯定會被焚毀。」[12]
1915年,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鄂圖曼土耳其政府因為害怕亞美尼亞人叛亂,對居住在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控制區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種族大屠殺,同年4月20日,約30名憲兵抵達瓦拉加萬克,殺害了修道院的兩名僧侶和四名僕人,並占領了修道院直到4月30日返回凡城。與此同時,3,000名躲避了大屠殺的亞美尼亞難民從哈亞佐爾山谷抵達瓦拉格山,不久,又有3,000名其他地方大屠殺的倖存者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們一起在山上的亞美尼亞村莊和瓦拉加萬克修道院等地建立了臨時避難所,還成立了自衛隊,試圖保護村莊;其中250人駐紮在瓦拉格,其餘大部分駐紮在附近的舒尚茨修道院。在凡城總督傑夫代特的命令下,一支由300名騎兵、1,000名民兵和三個炮兵連組成的部隊進攻瓦拉格。根據歷史學家賴蒙·凱沃基揚的說法,在5月8日,舒尚茨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一次薄弱的防禦,但當地很快被攻陷,聚落被摧毀,土軍在不久後占領了瓦拉加萬克修道院,並將其燒毀,大多數難民被迫在晚上逃到凡城[13][14][15]。
瓦拉加萬克修道院被焚毀的確切日期尚不清楚。1915年4月27日,住在凡城的美國傳教士克拉倫斯·厄舍爾和歐內斯特·亞羅向當地的美國領事提供了資訊,宣稱「從我們的窗戶可以清楚地看到山腰上的舒尚茨和瓦拉格修道院著火了,裡面珍藏的古代手稿正在化為灰燼。」[16]然而,克拉倫斯·厄舍爾的妻子伊莉莎白·巴羅斯·厄舍爾在日記中寫道,修道院在4月30日遭到200名騎兵和步兵的襲擊,但被擊退,她認為修道院被焚毀的日期是5月4日[17]。然而,另一位傳教士教師格雷斯·H·納普則回憶說:「5月8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燃起熊熊大火,附近的瓦拉格修道院及其珍貴的古代手稿也化為灰燼。」[18][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