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弄戰役,也被稱為瓦弄反擊戰[1],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第一階段戰鬥結束後,至11月中旬,中國方面在瓦弄方向集中了1個師近萬人的兵力。11月14日,印軍為慶祝尼赫魯的生日,首先向瓦弄方向的中國軍隊發起小規模攻擊,解放軍第130師打退印軍攻擊後,於16日向印軍發起大規模反擊,並取得勝利[2]。瓦弄戰役也是中印邊境戰爭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少數過程較為艱難的戰役,此戰中面對的印軍抵抗程度遠高於其他幾場戰役,傷亡也相對較大。

Quick Facts 瓦弄戰役, 日期 ...
瓦弄戰役

印度的瓦弄戰役紀念場所
日期1962年11月14-16日
地點
結果

中國勝利

  • 印軍第11旅防線在考爾離開後全線崩潰
參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丁盛 少將
中國 董占林 大校
中國 郄晉武 大校
印度 布·莫·考爾英語Brij Mohan Kaul 中將
印度 N.C. 勞利英語N. C. Rawlley 准將
參戰單位
陸軍第130師
昌都軍分區
第11步兵旅英語11th Indian Infantry Brigade
兵力
10,000餘人 2,200餘人
傷亡與損失
198人死亡
554人受傷
750人死亡
502人被俘
Close

部署

瓦弄原駐印軍第四師第五旅一部。中國邊防部隊自衛反擊作戰第一階段結束之後,印度迅速擴軍,調整部署,在中印邊境東線增加了一個新建的師部——第二師英語2nd Infantry Division (India)(指揮第一八一旅、第十一旅)。瓦弄地區的防務由印軍第一八一旅負責,10月31日又改由第十一旅接管。

130師千里轉進察隅

鑑於印度在瓦弄方向不斷增加兵力,中國於10月27日決定,將原本計劃部署至達旺一線的陸軍第一三〇師除其下屬之炮兵五四〇團以外立刻全部轉至察隅地區,在昌都軍分區前指配合下攻殲瓦弄地區印軍。10月28日,中央軍委電令第54軍軍長丁盛組成指揮所,以丁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副軍長韋統泰,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任副司令員,該軍副政治委員鍾池、昌都分工委書記苗丕一任副政治委員、韋統泰兼任參謀長,昌都軍分區參謀長趙衍樣任副參謀長[3]。10月31日,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決定,增補第五十四軍政治部主任蘭亦農任丁指政治部主任,該軍副 參謀長霍烈坤任丁指副參謀長,丁指統一指揮第一三〇師、昌都前指所轄部隊以及其他加強部隊在瓦弄地區的反擊作戰行動。並確定第三九〇團進至察隅、古玉通打壩地區集結,第一三〇師師指率兩個團及直屬分隊在然烏、竹瓦根一帶集結。

為加強瓦弄方向的人力,中央軍委即調第一三四師兩個120迫擊炮連和一個無坐力炮連進至察隅、沙馬地區,歸丁指指揮;調第五十四軍高炮營第四連進至察隅,第一三五師高炮營進至吉公擔負防空任務。[4]

總後勤部駐重慶辦事處(渝辦)及成都軍區後勤部,組織汽車第十七、第二十團及第五十四軍車輛共 838 台,擔負公路運輸,昌都地區動員民工 7169 人、民畜 835 匹,第一三○師抽調5個步兵營 1800 餘人、騾馬 634 匹,擔任離公路之運輸,運輸隊的人數超過了前線作戰部隊。他們首先突擊搶運糧彈,和抬運 120 迫擊炮,至 11 月 15 日前,已經成功運補糧食1周量及戰役所需的彈藥。

印軍部署

印軍第11旅在作戰地區內,以3個營在察隅河以西地區展開:曲子扎公為錫克聯隊第四營,瓦弄扎公至「07」(偵察編號,下同)高地,為庫馬盎聯隊第六營,「07」至「32」高地之間為道格拉斯聯隊第四營;廓爾喀聯隊第三營,在河東地區的「東」台地至敵能之間展開。作縱深梯次配置。河東廓爾喀第三營第三,第四連配置在河西,歸錫克聯隊第四營指揮,而錫克四營之第四連,則配置在河東廓爾喀營的前哨反斜面陣地上。

印軍企圖以不同建制交叉配置的方式,達到相互制約的目的。第十一旅旅部位於瓦弄機場附近。瓦弄地區印軍侵略據點的編成,均以連為單位組成馬蹄形地堡群陣地。每個地堡駐守士兵數量不等,多則達 50~70 個,有外圍有核心。地堡均為土木石質結構,射孔較大且多設在正面,每堡少者能容 1~5 人,多者 10 餘人,戰鬥,生活兩用,並設置有地雷、鐵絲網等副防禦設施。解放軍認為印軍在瓦弄設防時間足夠長的據點陣地非常堅固,尤其是地堡之材料與爆破難度不是第一階段作戰中印軍僅使用木頭搭建的簡易射擊位置可比的。

此戰,印度高層著名的對華強硬派[5],印度陸軍第四軍軍長布里吉·莫漢·考爾英語Brij Mohan Kaul中將親自坐鎮瓦弄一線督戰,這點給予了印軍基層士兵較大的士氣鼓舞。

經過

前期衝突與對峙

11月7日和8日,瓦弄地區的印軍連續用重炮向中國邊防部隊轟擊,共發射170餘發。

印軍防禦前沿設在曲子扎公山梁上,該山梁東西走向,比高約 800 米,橫空而立,險峻陡峭,難以攀登。其西南邊有座山峰(「05」高地),是插入印軍縱深的唯一縫隙。「05」高地如被印軍占領,將是阻止中國邊防部隊攻擊的硬釘子,如為中國邊防部隊占領,就成為突破印軍防禦體系的鋼楔子。所以,昌都軍分區獨立營第三連首先占領了「05」高地。印軍對該高地非常敏感, 11 月 12 日瓦弄印軍從 8 時~18 時向該高地發射 170 余發炮彈。第三八八團第四連於 12 日 13 時進到「05」高地,並遵照總參謀部指示,於當日 9 時以 1 個排進至「06」高地,擴大了陣地。

印軍立即調集庫馬盎聯隊第六營,於 13 日控制了「06」高地左翼之「07」高地,及其附近諸高地,企圖由「07」高地(印軍防禦前沿左側制高點)和曲子扎公,夾擊第三八八團第四連及獨立營第三連,奪占「05」、「06」高地,與其曲子扎公前沿陣地連成一線。印軍以強大的炮火連續轟擊解放軍的陣地,並接二連三地發起進攻,均被擊退。印軍的攻擊行動,不僅是為了奪取戰術制高點,以保障其翼側的安全,更主要的是試圖以所謂新的驚人勝利,向尼赫魯總理壽辰(14 日)「獻禮」[6]

自 14 日 10 時 30 分起,印軍在其炮火掩護下,連續 9 次向「05」、「06」高地發動進攻,戰鬥異常激烈。第三八八團第四連堅定沉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其進攻,守住了陣地,斃印軍 30 餘人。該連指導員余陽春抓住戰機率一排陣前出擊,經 3 個半小時戰鬥,前出 1000 余米,攻占了 6 個小山包,共殲印軍 67 人,鞏固和擴大了「06」高地陣地,對保障後續部隊展開起了重要作用。戰後,第四連榮記二等功,指導員余陽春榮記一等功。印軍遭到頑強抗擊後,連續調來道格拉聯隊第四營以增援庫馬盎營,不斷組織新的進攻,昌都軍分區獨立營第三連,也打退了曲子扎公之印軍的 3 次進攻。在與印軍對峙期間,第一五三團指揮所率加強營第二連、工兵連、炮兵連、重機槍連及昌都軍分區獨立營第二、第三連等相繼進入「05」高地,並克服困難將 120迫擊炮 2 門、 57 無坐力炮、82 迫擊炮各 5 門、12.7 高射機槍 1 挺,搬上高地,占領發射陣地。

上述部隊正在頑強抗擊印軍猛烈進攻之際,解放軍總參謀部通報,為了加強防守,印軍還計劃增兵 1 個營來瓦弄。丁指考慮:印軍占領了「07」高地居高臨下,直接威脅「06」、 「05」陣地,解放軍唯一迂迴道路被卡死,將喪失反擊的突然性,為防止印軍破壞戰役進攻計劃,決心利用已占領的陣地,乘印軍在「07」高地立足未穩之際,集中第三九○團主力,首先殲滅「07」高地印軍,爾後向瓦弄以南穿插完成關門任務。15 日丁指決定,將戰役總攻時間由 18 日提前到 16 日拂曉發起。由於總攻時間提前了兩天,部隊進入戰鬥更加倉促,有的部隊總攻發起時尚未進到預定位置。

11 月 13 日開始,第一三○師由戰役集結位置(第三八八團自沙馬,第三九○團、師指自古玉通,第三八九團自航堆、後指自扎拉)向前沿開進。第三九○團 14 日 19 時從航堆出發, 16 日 1 時進至「06」高地;第三八八團 15 日 19 時從航堆出發, 16 日 9 時 30 分至 12 時 30 分先後進到「05」高地南側(該團第四連已於 12 日進至「05」高地, 13 日搶占了「06」高地),第三八九團(欠第二營)14 日 2 時至 15 日 4 時全部渡江完畢, 15日夜進至刀底曲北側等進攻出發陣地。第一五三團指揮所、昌都軍分區獨立營已位「05」高地東北側附近與印軍對峙。第三八九團第二營、第一五三團加強營一部 16 日前位航堆地區。第一五三團第五連已於 12 日 8 時向打秋山口方向迂迴,於 16 日 18 時到達卡倫並繼續向漢洋底前進。炮兵群已於 12日進入前沿陣地。

第一三五師高炮營、第五十四軍軍直高機連已分別進入吉公、扎拉地區占領陣地。第一三○師師指,由師長董占林,副師長范朝運,副政治委員劉潤泉、張示心,參謀長趙福順組成。師指於 15 日 21 時進至「05」高地後,立即與各團聯絡,指揮各團快速開進。由於攻擊時間提前了兩天,部隊來不及集結、動員和準備,只好在運動中進行臨戰動員準備。師的領導分別隨各團行動指揮。

解放軍發起總攻

11月16日凌晨4點40分發起瓦弄戰役,僅僅10個小時就全殲印軍主力第十一步兵旅三個營全部、一個營大部和印軍第11旅旅直分隊等部共1200多人[7],奪回瓦弄。21日進至金古底[8],逼近至傳統習慣線附近。12月1日,中國前線各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開始後撤。至此,瓦弄作戰全部結束。[9]

結果

尼赫魯11月19日在人民院宣布說:「我不得不向本院宣布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瓦弄丟給了敵人」。在瓦弄地區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共殲滅印軍庫馬盎聯隊第六營、廓爾喀聯隊第三營、道格拉斯聯隊第四營全部,錫克聯隊第四營大部和第十一旅直屬分隊等部1200餘人,其中擊斃道格拉斯聯隊中校營長以下750餘人,俘印軍庫馬盎聯隊第六營及廓爾喀聯隊第三營中校營長以下 502人。擊落、繳獲印軍飛機各1架,繳獲51口徑以上火炮62門、輕重機槍94挺、長短槍715支、炮彈10000餘發、槍彈102萬餘發、手榴彈5400餘枚、地雷1400枚和其它裝備、作戰物資一部。[4]

中方傷亡共752人。其中,亡幹部26人、戰士172人,傷幹部68人、戰士486 人。戰鬥中湧現出二等功臣連2個,三等功臣連15個,一等功臣排2個,二等功臣排6個,二等功臣班16個、三等功臣排和班106個,戰鬥英雄2人,一等功臣16人,二等功臣60人,三等功臣1199人。[4]

雙方作戰序列表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4]
  • 前線指揮部(又稱「丁指」,指揮員丁盛少將,副指揮員韋統泰少將)
    • 陸軍第一三〇師(師長董占林大校,副師長范朝運上校)
      • 步兵第三八八團
      • 步兵第三八九團
      • 步兵第三九〇團(師參謀長趙福順上校指揮)
    • 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大校,副司令員楊永漢上校)
      • 步兵第一五三團(團長盛嗣勤上校,政治委員鄭蔭山上校)
      • 獨立營(營長劉東善中校)
    • 炮兵群
      • 陸軍第一三四師混合炮兵營(共12門55式120毫米迫擊炮英語120-BM-43、4門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
      • 步兵第一五三團120毫米迫擊炮連(共6門55式120毫米迫擊炮英語120-BM-43
      • 步兵第一五三團82毫米迫擊炮連(共6門53式82毫米迫擊炮英語82-BM-37
    • 陸軍第五十四軍高炮營四連(共6門55式37毫米高射炮
印度陸軍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