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鞏(1048年—1118年),字定國,號清虛居士,魏州(大名府,鄉貫為今山東莘縣)人。北宋詩人、畫家。
宰相王旦之孫,工部尚書王素之子。慶曆八年(1048年)出生。[1]以恩蔭補為校書郎。娶張方平之女為妻。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任太常博士。長於寫詩,與蘇軾私交甚好,[2]蘇軾守徐州時,王鞏親往拜訪,同遊泗水。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因烏臺詩案貶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鹽酒稅務。蘇軾對他說:「茲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歌妓宇文柔奴(別名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3]在瘴煙之地五年,面如紅玉,尤為蘇東坡所敬服。[4]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馬光推薦,擢拔為宗正丞。同年十二月,因上疏論宗室疏遠者,被指為離間宗室,改揚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六日,知海州(今連雲港海州)。同年六月八日,又改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管勾太平觀。[5]元祐六年正月,因蘇轍、謝景溫薦,除知宿州(今安徽宿縣)。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任朝散郎,用為河南通判。晚年居高郵(今江蘇高郵),因服食鉛丹而得疾。[6]政和七年(1118年)卒。[7]著有《隨手雜錄》、《甲申雜記》、《聞見近錄》、《王定國詩集》、《王定國文集》、《清虛雜著補闕》等書。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