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紀念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國維紀念碑,全稱為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為清華大學校園內一處紀念性碑刻,由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師生於1929年6月3日樹立,以紀念兩年前於頤和園昆明湖自沉而死的研究院導師王國維。該碑以其參與製作者中有多人為近代中國之學術名家稱,而特以其背面陳寅恪所撰碑銘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句流芳至今。
歷史
1927年6月2日上午,時為清華大學研究院放暑假後次日。[1] 任研究院導師的王國維從校中出走,於昆明湖畔魚藻軒投水自盡。翌日一早發訃告,法官驗屍時從王氏衣袋中尋得遺書一通,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字句,驗訖遺體即入殮。[2]
有關王國維自沉之原因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後研究院人員日漸凋零,又因校內不同部門之間的衝突等原因,遂無力支撐,定於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夏解散。[3] 1929年,研究院師生集資於校園內工字廳東南土山坡下修立王國維紀念碑。其碑之開建於當年5月27日已見諸校刊,[4] 而在王國維忌日[註 1]正式樹立。[5] 此碑之碑文由陳寅恪撰寫,碑銘由林志鈞書丹,碑身由梁思成設計,碑額由馬衡題篆,一碑而集眾家心血。[6] 6月21日清華舉行畢業典禮,國學研究院之歷史即告一段落。[7]
文化大革命期間,此碑為紅衛兵所推倒。由於石碑龐大,毀滅不易,遂推入校河。後校中一研究室取得石碑,以其為「廢石」,於上搭建試驗平台,此事於文革後期見登清華校報。[8][9] 文革結束後多有校友懷思此碑,遍尋不見,而在前述研究室內意外得獲。[9] 1980年至1981年間紀念碑復建,[9][10] 其底部須彌座及附屬石凳從附近清人墓地移來,[8]從紀念碑早年攝影中可見其碑身及石凳與今的確有別。[11] 此後王國維紀念碑矗立至今。
概貌
王國維紀念碑位於清華大學校園中區,地在二校門內,第一教室樓北側。其四圍幽靜,與主路有花壇相隔,不直接連通。環碑有小廣場,入口道旁有雪松對峙。碑前有石凳二條,碑後為土山,有徑上通。工字廳距山甚近,然其方向林木蓊鬱,故自山上並不能明見之。
全碑建成時碑座高四尺許,碑身高約七尺,其色成淡黑。[12] 今碑之底座為須彌座,碑身素色無其他裝飾。碑正面為隸書「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背面碑額為篆題「海寍王先生之碑銘」,碑銘正文則為楷書,皆以綠漆填充。
-
清華中區西路布局的全景照片,左南右北,兩端分別為二校門及大禮堂。王國維紀念碑在圖中央,惟樹木掩映,放大方易看清
-
自碑后土山上所攝紀念碑
-
王國維紀念碑正面底部細節
碑銘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銘

“ |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 |
碑銘除題款外全文二百又五十三字,先著筆於撰文背景,而後進入正文。按哲學家陳來觀點,正文辟頭即為「士之讀書治學」,是即全篇所論者為大學師生之學術追求。當時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羅家倫長校,陳寅恪憂心國民黨將以三民主義統一學術,而藉此碑銘闡發自身精神獨立、思想自由之主張。[13]
現況
雖王國維紀念碑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辭聲震海內,此碑本身甚至於清華校內亦不特為人所注意。[6][9]
2019年清華大學108周年校慶日[註 2]前後,該碑被藍色圍擋圍住,有媒體於校慶翌日採訪,得其正在施工,[14]有人聯繫先前清華校方將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停職[15]及為普京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6]二事,認為碑上既強調「獨立」「自由」,則校方此舉意在「維穩」。校慶當日有清華校友至紀念碑圍擋處抗議,其中即包括許章潤。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