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3年11月,西姆拉會議英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提出劃分內藏、外藏界線,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代表陳貽范迫於壓力在草約上簽字,但拒絕在正約上簽字。川邊經略使尹昌衡趁此機越界掠奪,謂青海玉樹隆慶地區(治今囊謙)為「化外之民」,命令北路征藏部隊在隆慶地區「強索供給,該族以均官兵,勉行支應」,同時又遞電北洋政府「謂隆慶二十五族報效投誠,願歸川管」,北洋政府昧於一地兩名,宣布「隆慶歸四川,玉樹歸甘肅」的錯誤決定,導致川隴爭界糾紛。
四川各縣知事遙相呼應,極力主張擴大川邊領地。此事一現端倪,即遭到時任西寧鎮總兵馬麒極力反對,川隴爭界糾紛便由此而拉開序幕,導致民族衝突。護理甘肅都督張炳華袒護川邊,使雙方糾紛引向更加複雜[1]。
對此,北洋政府特令甘肅邊關、忠武軍統領周務學為勘查甘川邊界委員,以甘肅第四中學校長周希武、肅州徵收局長梁耀宗、邊關道尹公署科員王致中及測繪員牛載坤等為隨員[2][3],1914年8月從蘭州出發經西寧前往玉樹,11月到達結古後即投入緊張的調查工作,牛載坤復沖寒冒雪,遍歷各族,測繪地圖﹔周希武則訪問長老,參考圖志。周務學以《查勘玉樹界務報告》並附玉樹二十五族一覽表,呈報北洋政府。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根據該團隊報告,正式糾正原先錯誤決定,重新做出玉樹仍歸甘肅管轄的決定[1][4]。
事後,周希武將所有調查報告爬梳整理,寫出《玉樹調查記》,並附上記述沿途見聞及史地沿革的《寧海紀行》[5],於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6]。
周希武在此著作言:「以為經略青海之嚆矢,並以質世之留心邊事者。」,為前人不曾創修的第一部圖文並茂的邊輿地方志,為研究青海藏族史者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5]。該書也較為詳細地記載瀾滄江的源頭及周圍水流情況,「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為後人留下極為寶貴的資料[7]。
除記錄地方志外,此書也說明此次川隴糾紛的緣由、性質以及後果,對川軍劣跡和玉樹百姓不願歸川的願望等方面作全面陳述[8][9][10][11],為北洋政府重新認識和瞭解此次糾紛,並做出正確決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