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商行站
莫斯科地铁车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獵人商行站(俄語:Охо́тный ряд,羅馬化:Okhotny Ryad)是莫斯科地鐵索科利尼基線的車站,在盧比揚卡站和列寧圖書館站之間,可通過行人通道到劇院站轉乘莫斯科河畔線。車站地處莫斯科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獵人商行街,毗鄰莫斯科核心地帶——紅場。
車站概要
獵人商行站共有南、北兩個地面車站大廳,其中北地面車站大廳與劇院站共用。北地面車站大廳共有2個出口,分別去往劇院廣場(Театральная площадь)和大德米特洛夫卡大街(Улица Большая Дмитровка);南地面車站大廳共有7個出口,可去往獵人商行大街(Улица Охотный Ряд)、苔蘚大街(Моховая улица)、特維爾大街(Тверская улица)、馴馬場廣場(Манежная площадь)、亞歷山大公園(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сад)和獵人商行大廈(Комлекс "Охотный ряд")。[1]兩個地面車站大廳均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車站大廳。
莫斯科河畔線劇院站開通初期,與索科利尼基線的獵人商行站轉乘時需要上北地面車站大廳再下另一邊扶梯。到了蘇德戰爭前期,這種車站大廳轉乘方式讓北車站大廳擁擠不堪。[2]直到蘇德戰爭後期的1944年12月30日直接連通獵人商行站和劇院站地下車站大廳的轉乘通道啟用才得到改善。[2][3]另外,儘管獵人商行站與阿爾巴特-帡幪線革命廣場站並非直接相連,但乘客可以經過劇院站抵達革命廣場站。[4]
車站地下部分為三拱頂式深埋車站,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深埋車站。[3]車站地下部分整體以礦山法施工,其水泥內襯層為混凝土一件成型,然後構築車站牆壁,再構築支撐圓拱;這種施工方式又叫「德國法」。拱頂高度為15米。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初施工方案,獵人商行站地下部分沒有地下車站大廳,但開始建設後還是增加了此部分。
獵人商行站最大特色是地下車站大廳巨大的白色拱頂,拱頂上懸吊著球形吊燈。拱頂兩邊支撐柱皆為獨特的多面體設計,表面以灰白兩色大理石板覆蓋。地下車站大廳地板採用灰白兩色的花崗岩地磚。月台牆壁為黃色光面瓷片。由於車站曾名為「馬克思大道站」,因此站內還有一幅以馬賽克拼貼而成的馬克思像,由藝術家葉甫根尼·雷赫扎姆在1964年製作而成。[3]
車站構造
北↑ | |||
1道 | 1月台 | 莎拉里耶沃・文化公園・列寧圖書館方向 | |
島式月台 | |||
2道 | 2月台 | 盧比揚卡・共青團・羅科索夫斯基林蔭路方向 | |
南↓ |
圖片
-
人來人往的地下車站大廳。攝於2000年3月11日。
-
月台。攝於2000年3月11日。
-
站內的「索科利尼基號」列車,攝於2010年9月25日
歷史
獵人商行站是莫斯科地鐵第一批通車的車站,1935年5月15日啟用。從18世紀開始,此地成為了莫斯科一帶的獵人聚居及交易的場所,因而被稱為「獵人商行廣場」(площадь Охотного Ряда,或Охотнорядская площадь),此站也因此得名。獵人商行站在規劃時拼寫為「Охотнорядская」,而車站正式開通時為「Охотный ряд」[3]。車站總建築師為尤里·列夫科夫斯基(Ю.А.Ревковский)、N.G.波洛夫(Н.Г.Боров)和G.S.扎姆斯基(Г.С.Замский),東地面車站大廳建築師為D.N.切楚林(Д.Н.Чечулин)和Yu.A.列夫科夫斯基(Ю.А.Ревковский),西地面車站大廳建築師為O.A.斯塔普蘭(О.А.Стапран)和L.I.薩維廖夫(Л.И.Савельев),總工程師為N.M.科馬洛夫(Н.М.Комаров)。
莫斯科地鐵一期工程,即現時的索科利尼基線,有2種行車路線:分別是索科利尼基站-獵人商行站-文化公園站,以及索科利尼基站-獵人商行站-斯摩棱斯克站(後延長至基輔站)。兩條路線發車比例為1:1,於獵人商行站交匯,乘客可在此站同月台平行轉乘往另一路線的列車。[5]1938年3月13日,共產國際大街站(Улица Коминтерна;今亞歷山大公園站)至基輔站段移交至阿爾巴特-帡幪線營運,兩線可通過列寧圖書館站到共產國際大街站的通道轉乘。路線分拆後,獵人商行站站後通往基輔站方向的雙向路線保留作聯絡線。到了1990年代中期,馴馬場廣場附近新建的購物中心填埋了這條聯絡線的左線,留下右線繼續承擔兩線聯絡的功能。但此時原屬莫斯科地鐵一期工程的亞歷山大公園站至基輔站段已第二次移交給菲利線。[6]
1938年9月11日,莫斯科河畔線劇院站啟用。1944年12月30日,聯絡兩站地下車站大廳的轉乘通道啟用,乘客不再需要經過地面車站大廳實現兩路線轉乘。1959年,去往馴馬場廣場的出入口啟用。1997年,進入獵人商行大廈的出入口啟用。
1955年11月25日,獵人商行站更名為「拉·莫·卡岡諾維奇站」(Имени Л.М.Кагановича)。拉扎爾·莫伊塞耶維奇·卡岡諾維奇(Лазарь Моисеевич Каганович)曾任莫斯科市第一書記,是史達林的左右手,權傾一時,甚至莫斯科地鐵也以他命名:「拉·莫·卡岡諾維奇莫斯科地鐵」(Московское Метро Имени Л.М.Кагановича)[5]。但由於他在1957年因反對赫魯雪夫而被開除出蘇共,當年的秋天車站重新恢復原名「獵人商行站」。1961年,獵人商行街連同其他街道合併為馬克思大道(Проспект Маркса),因而同年11月30日獵人商行站再次更名為「馬克思大道站」。1990年11月5日,受當時去蘇維埃化思潮影響,車站再次恢復原名。
大眾文化
1977年至1978年拍攝的蘇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在此站取景。電影故事描述的是1958年,此時車站仍舊名為「獵人商行站」;但拍攝期間車站已更名為「馬克思大道站」。為保證在拍攝女主角伊琳娜搭乘地鐵時的畫面嚴謹,拍攝期間車站臨時把站牌從「馬克思大道」換成原來的「獵人商行」。
在當代俄羅斯科幻小說《地鐵2033》,獵人商行站被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紅線」組織占領,並改名為「馬克思大道」。「紅線」把該站改造為一座堡壘,並以此為據點攻打由「漢薩同盟」組織控制的革命廣場站。[7]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相鄰車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