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空間 (英語:State-space_representation ),是控制工程 中的一個名詞。狀態 是指在系統 中可決定系統狀態、最小數目變量的有序 集合 [ 1] 。而所謂狀態空間則是指該系統全部可能狀態的集合[ 2] 。簡單來說,狀態空間可以視為一個以狀態變數為坐標軸的空間,因此系統的狀態可以表示為此空間中的一個向量。
狀態空間表示法即為一種將物理系統表示為一組輸入、輸出及狀態的數學模式,而輸入、輸出及狀態之間的關係可用許多一階微分方程 來描述。
為了使數學模式不受輸入、輸出及狀態的個數所影響,輸入、輸出及狀態都會以向量 的形式表示,而微分方程(若是線性非時變系統,可將微分方程轉變為代數方程)則會以矩陣的形式來表示。
狀態空間表示法提供一種方便簡捷的方法來針對多輸入、多輸出的系統進行分析並建立模型。一般頻域 的系統處理方式需限制在常係數,啟始條件為0的系統。而狀態空間表示法對系統的係數及啟始條件沒有限制。
使用狀態變數的系統方塊圖表示
系統的狀態變數 是指系統變數中,可以表示任一時間系統完整狀態的最小子集合。要表示一系統需要的狀態變數最小值n,通常也是該系統微分方程式的階數。若系統是以傳遞函數 來表示,狀態變數的最小個數等於傳遞函數分母多項式的階數。在電路中狀態變數的個數常常就是電路中儲能元件(如電容器 及電感器 )的個數。
連續線性非時變系統 的穩定性及響應特性可以由矩陣A 的特徵值 得到,也可以由系統對應的乘積型傳遞函數 中得到。其型式如下所示:
G
(
s
)
=
k
(
s
−
z
1
)
(
s
−
z
2
)
(
s
−
z
3
)
(
s
−
p
1
)
(
s
−
p
2
)
(
s
−
p
3
)
(
s
−
p
4
)
{\displaystyle {\textbf {G}}(s)=k{\frac {(s-z_{1})(s-z_{2})(s-z_{3})}{(s-p_{1})(s-p_{2})(s-p_{3})(s-p_{4})}}}
傳遞函數的分母等於
s
I
−
A
{\displaystyle sI-A}
的行列式 所得的特徵多項式 :
λ
(
s
)
=
|
s
I
−
A
|
{\displaystyle \mathbf {\lambda } (s)=|sI-A|}
.
其多項式的根即為矩陣A 的特徵值 ,也是傳遞函數的極點 。極點可以用來分析系統是否為指數穩定 、臨界穩定 或者根本不穩定。李雅普諾夫穩定性 是另一種不需計算特徵值,也可以判斷穩定性的方式。
由傳遞函數的分子
G
(
s
)
{\displaystyle {\textbf {G}}(s)}
可以找到多項式的零點,可用來判斷系統是否是最小相位 。
即使系統沒有內部穩定性,仍有可能是輸入輸出穩定 系統。此情形時的不穩定極點和零點相消,為一個可去奇點 。
傳遞函數 可用來描述線性非時變系統的特性。一個連續時間的線性非時變系統,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將其狀態空間表示式轉換為傳遞函數:
首先,對下式進行拉氏轉換 ,在初始條件為0(
x
(
0
)
=
0
{\displaystyle \mathbf {x} (0)=\mathbf {0} }
)時
x
˙
(
t
)
=
A
x
(
t
)
+
B
u
(
t
)
{\displaystyle {\dot {\mathbf {x} }}(t)=A\mathbf {x} (t)+B\mathbf {u} (t)}
可得到
s
X
(
s
)
=
A
X
(
s
)
+
B
U
(
s
)
{\displaystyle s\mathbf {X} (s)=A\mathbf {X} (s)+B\mathbf {U} (s)}
再針對
X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X} (s)}
化簡,可得到
(
s
I
−
A
)
X
(
s
)
=
B
U
(
s
)
{\displaystyle (s\mathbf {I} -A)\mathbf {X} (s)=B\mathbf {U} (s)}
X
(
s
)
=
(
s
I
−
A
)
−
1
B
U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X} (s)=(s\mathbf {I} -A)^{-1}B\mathbf {U} (s)}
可以用此式來替換以下輸出方程式中的
X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X} (s)}
Y
(
s
)
=
C
X
(
s
)
+
D
U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Y} (s)=C\mathbf {X} (s)+D\mathbf {U} (s)}
結果如下
Y
(
s
)
=
C
(
(
s
I
−
A
)
−
1
B
U
(
s
)
)
+
D
U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Y} (s)=C((s\mathbf {I} -A)^{-1}B\mathbf {U} (s))+D\mathbf {U} (s)}
傳遞函數
G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G} (s)}
定義為系統輸出相對於輸入的比值
G
(
s
)
=
Y
(
s
)
/
U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G} (s)=\mathbf {Y} (s)/\mathbf {U} (s)}
因此可得到
G
(
s
)
=
C
(
s
I
−
A
)
−
1
B
+
D
{\displaystyle \mathbf {G} (s)=C(s\mathbf {I} -A)^{-1}B+D}
G
(
s
)
{\displaystyle \mathbf {G} (s)}
必須是
q
×
p
{\displaystyle q\times p}
的矩陣。
若線性非時變系統有多個輸入及輸出時,其傳遞函數(也稱為傳遞矩陣)表示每一組輸入及輸出的關係,傳遞矩陣的每一個元素都是一組特定輸入及輸出的傳遞函數,不過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的系統多使用狀態空間的方式進行分析,較少使用傳遞函數或傳遞矩陣。
將一個系統由狀態空間表示式轉換為傳遞函數時,系統內部的資訊無法完整的轉換,可能系統表示為狀態空間表示式中在特定位置時會不穩定,但是用傳遞函數表示時卻是一個穩定的系統。
一系統的狀態可控制性 表示對於系統的一組初始狀態及一組終止狀態,存在一組輸入,使得此系統在有限時間內,可以由初始狀態轉移到終止狀態。一個連續線性時不變系統以狀態空間表示時,系統若且唯若 在以下秩 的等式成立時才有可控制性
rank
[
B
A
B
A
2
B
.
.
.
A
n
−
1
B
]
=
n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rank} {\begin{bmatrix}B&AB&A^{2}B&...&A^{n-1}B\end{bmatrix}}=n}
(秩 就是矩陣中線性獨立橫行的數目)
可觀察性 是可以依一系統的輸出得知其系統內部的初始狀態。一系統的可觀察性及可控制性有數學上的對偶關係,可控制性是指可以利用輸入將系統由初始狀態轉換成任意的最終狀態,而可觀察性是指系統的輸出軌跡預測其初始狀態。
一個連續時間的線性非時變系統可觀察性,若且唯若下式成立:
rank
[
C
C
A
.
.
.
C
A
n
−
1
]
=
n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rank} {\begin{bmatrix}C\\CA\\...\\CA^{n-1}\end{bmatrix}}=n}
任一個嚴格真分 的傳遞函數,可以依以下的方式轉換為狀態空間的表示法(以下以一個4階、單一輸入及輸出的系統為例):
先將傳遞函數分子分母展開成以下的形式:
G
(
s
)
=
n
1
s
3
+
n
2
s
2
+
n
3
s
+
n
4
s
4
+
d
1
s
3
+
d
2
s
2
+
d
3
s
+
d
4
{\displaystyle {\textbf {G}}(s)={\frac {n_{1}s^{3}+n_{2}s^{2}+n_{3}s+n_{4}}{s^{4}+d_{1}s^{3}+d_{2}s^{2}+d_{3}s+d_{4}}}}
.
其分子分母的係數可以放進以下的狀態空間表示式中:
x
˙
(
t
)
=
[
−
d
1
−
d
2
−
d
3
−
d
4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
x
(
t
)
+
[
1
0
0
0
]
u
(
t
)
{\displaystyle {\dot {\textbf {x}}}(t)={\begin{bmatrix}-d_{1}&-d_{2}&-d_{3}&-d_{4}\\1&0&0&0\\0&1&0&0\\0&0&1&0\end{bmatrix}}{\textbf {x}}(t)+{\begin{bmatrix}1\\0\\0\\0\\\end{bmatrix}}{\textbf {u}}(t)}
y
(
t
)
=
[
n
1
n
2
n
3
n
4
]
x
(
t
)
{\displaystyle {\textbf {y}}(t)={\begin{bmatrix}n_{1}&n_{2}&n_{3}&n_{4}\end{bmatrix}}{\textbf {x}}(t)}
.
這種狀態空間的實現方式稱為「可控制正則型」(controllable canonical form),方便判斷系統的可控制性(控制輸入經過一連串的積分器後,即可影響每一個狀態),因此。
傳遞函數也可以轉換為以下的狀態空間表示式:
x
˙
(
t
)
=
[
−
d
1
1
0
0
−
d
2
0
1
0
−
d
3
0
0
1
−
d
4
0
0
0
]
x
(
t
)
+
[
n
1
n
2
n
3
n
4
]
u
(
t
)
{\displaystyle {\dot {\textbf {x}}}(t)={\begin{bmatrix}-d_{1}&1&0&0\\-d_{2}&0&1&0\\-d_{3}&0&0&1\\-d_{4}&0&0&0\end{bmatrix}}{\textbf {x}}(t)+{\begin{bmatrix}n_{1}\\n_{2}\\n_{3}\\n_{4}\end{bmatrix}}{\textbf {u}}(t)}
y
(
t
)
=
[
1
0
0
0
]
x
(
t
)
{\displaystyle {\textbf {y}}(t)={\begin{bmatrix}1&0&0&0\end{bmatrix}}{\textbf {x}}(t)}
.
這種狀態空間的實現方式稱為「可觀察正則型」(observable canonical form),方便判斷系統的可觀察性(輸出是經過狀態變數一連串積分後的輸出,因此可經由狀態變數影響系統的輸出)。
若傳遞函數只是真分傳遞函數 ,不滿足嚴格真分的條件,可以將傳遞函數分為一嚴格真分數及常數的和,即可轉換為狀態空間的表示方式
G
(
s
)
=
G
S
P
(
s
)
+
G
(
∞
)
{\displaystyle {\textbf {G}}(s)={\textbf {G}}_{SP}(s)+{\textbf {G}}(\infty )}
利用上一段的作法可以將嚴格真分傳遞函數轉換為正則型的狀態空間表示式。而常數部份可以轉換為
y
(
t
)
=
G
(
∞
)
u
(
t
)
{\displaystyle {\textbf {y}}(t)={\textbf {G}}(\infty ){\textbf {u}}(t)}
。因此狀態空間表示式的矩陣A 、B 及C 可利用傳遞函數的嚴格真分部份求得,而矩陣D 可利用常數部份求得。
例如以下的真分傳遞函數
G
(
s
)
=
s
2
+
3
s
+
3
s
2
+
2
s
+
1
=
s
+
2
s
2
+
2
s
+
1
+
1
{\displaystyle {\textbf {G}}(s)={\frac {s^{2}+3s+3}{s^{2}+2s+1}}={\frac {s+2}{s^{2}+2s+1}}+1}
其可控制正則型的實現如下
x
˙
(
t
)
=
[
−
2
−
1
1
0
]
x
(
t
)
+
[
1
0
]
u
(
t
)
{\displaystyle {\dot {\textbf {x}}}(t)={\begin{bmatrix}-2&-1\\1&0\\\end{bmatrix}}{\textbf {x}}(t)+{\begin{bmatrix}1\\0\end{bmatrix}}{\textbf {u}}(t)}
y
(
t
)
=
[
1
2
]
x
(
t
)
+
[
1
]
u
(
t
)
{\displaystyle {\textbf {y}}(t)={\begin{bmatrix}1&2\end{bmatrix}}{\textbf {x}}(t)+{\begin{bmatrix}1\end{bmatrix}}{\textbf {u}}(t)}
其輸出直接受到輸入的影響,原因就是因為傳遞函數的常數部份。
以下將狀態空間模型以函數的形式來表示。
x
˙
(
t
)
=
f
(
t
,
x
(
t
)
,
u
(
t
)
)
{\displaystyle \mathbf {\dot {x}} (t)=\mathbf {f} (t,x(t),u(t))}
y
(
t
)
=
h
(
t
,
x
(
t
)
,
u
(
t
)
)
{\displaystyle \mathbf {y} (t)=\mathbf {h} (t,x(t),u(t))}
第一個方程式為狀態方程式,第二個方程式為輸出方程式。
此表示法可以表示線性系統及非線性系統。若函數
f
(
⋅
,
⋅
,
⋅
)
{\displaystyle f(\cdot ,\cdot ,\cdot )}
是狀態及輸入的線性組合,則以上方程式可以改寫為矩陣的形式。
若系統沒有外力(沒有輸入項),則以上方程式中的
u
(
t
)
{\displaystyle u(t)}
可以省略。
I.J.Nagrath, M.Goral. Control System Engineering. Wiley Eastern Limited. 1985: 450. ISBN 9579590532 .
Antsaklis, P.J. and Michel, A.N. 2007. A Linear Systems Primer , Birkhauser. (ISBN 978-0-8176-4434-50)
Chen, Chi-Tsong 1999. 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 ,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1777-6 )
Khalil, Hassan K. 2001 Nonlinear Systems , 3rd. ed.,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067389-3 )
Nise, Norman S. 2004. Control Systems Engineering ,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ISBN 978-0-471-44577-7 )
Hinrichsen, Diederich and Pritchard, Anthony J. 2005. Mathematical Systems Theory I, Modelling, State Space Analysis, Stability and Robustness . Springer. (ISBN 978-3-540-44125-0 )
Sontag, Eduardo D. 1999. Mathematical Control Theory: Deterministic Finite Dimensional Systems. Second Edition . Springer. (ISBN 978-0-387-98489-6 ) (available free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riedland, Bernard. 2005.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 Introduction to State Space Methods . Dover. (ISBN 978-0-486-44278-5 ).
Zadeh, Lofti A. and Desoer, Charles A. 1979. Linear System Theory , Krieger Pub Co. (ISBN 978-0-88275-8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