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妒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物理學妒羨,又譯為物理妒羨,該詞是被用以批判軟性科學、博雅教育、企業管理、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等領域進行的現代寫作和研究之術語。 [1] [2] [3]該術語主張,為了更接近於物理學等以數學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這些學科中的寫作和運作方式過分使用了艱澀的術語和複雜的數理模型,以使其看起來更加「嚴謹」。 [4] [5]
背景
自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來,相比其他領域,物理學在「數理化」層面的成功普遍被認為是相當卓越的。 [6]物理學妒羨係指(無論是實際上的還是被認為的)其他學科的學者對物理學家獲得基本概念的數學精確性感到妒羨。這是種對學科領域的批判(通常是針對社會科學和博雅教育,如文學、哲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當這些學術領域試圖將其基本概念用數理方式呈現時,被視為是種邁向不必要的還原論嘗試。
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瓦爾特·邁爾在他的書《生物學的獨特性是什麼?》中討論了為何無法將生物學化約為以數學基礎的問題。 [7]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文章〈大自然的奧秘:深藏有多深〉中探討了將問題化約為以數學為基礎的能力和可行性。 [8]喬姆斯基對理論語言學這樣的形式科學領域發展有著廣泛的貢獻。
例子
社會科學被批判具有自卑情結,這與物理學妒羨有關。例如,實證主義科學家接受了一種錯誤的自然科學形象,以便應用於社會科學。 [9]這種現象在戰略管理研究中也存在,正如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Chandler Jr.)的策略結構模型所示。該框架認為,一家企業必須評估環境,以建立實施策略的結構。 [10]錢德勒還主張,「數學、物理和工程學畢業生與商業策略典範的系統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10]
在人工智慧(AI)領域,物理學妒羨在那些缺乏互動且僅使用單一思想的計畫中出現,這是基於新的假設如何進行測試並遭受摒棄的方式,以追求單一真正智慧的過程。 [11]
參見
筆記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