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煙臺民俗博物館於2010年成立,館址設於煙臺市芝罘區毓嵐街2號的煙臺福建會館,隸屬煙臺市博物館。煙臺福建會館又稱煙臺天后行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存的兩座媽祖文化的最高級別建築「天后行宮」之一(另一座為福建省霞浦縣的松山天后宮)。館內設有媽祖文化陳列、煙臺近代家居陳列等展廳,展示煙臺地方民俗及媽祖文化[1]。
煙臺福建會館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東省煙臺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4-205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煙臺福建會館由在煙臺的福建籍商賈集資修建,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始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完工,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其建造材料取自福建泉州,由當地工匠雕刻完成後經海路運輸至煙臺再組裝完成,當時被譽為「魯東第一工程」,是具有閩南風格的古建築群。
煙臺自百年前起,便是中國北方連接南北的海上中樞,各地船幫商會紛紛於此建立會館。福建同安人葉氏經細緻考察,選址明代的奇山守御千戶所(今煙臺所城裡)的西側決議建造會館。此地北面太平灣碼頭,交通極為便利。然而當地鄉紳認為此舉會破壞風水,拒不出讓。幾番輾轉之後,葉氏時任朝廷四品官員的兒子葉庭銘接替完成,最終拿下了土地建造[2]。
福建會館後由葉庭銘二子,葉永昌與葉永甫負責管理,並於1954年將會館連同館內陳設文物等一併上交於國家管理[2]。
1958年,煙臺福建會館被闢為煙臺市博物館館址,郭沫若先生親手題寫館名懸掛於北門之上。2010年改為煙臺民俗博物館館址,館藏民俗文物分別經由煙臺市博物館專款徵集,以及福建商會,熱心市民與海外華人群體共同捐贈[1]。1996年,「煙臺福建會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
這座具有閩南風格的寺院建築由山門、大福殿、後殿、戲樓和兩廂組成,與一般傳統建築不同,因為本身為祭祀海神之所,整個建築群坐南朝北,將正門面向大海。建築群南北長92米,東西寬39米,占地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59平方米,以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
長久以來,山東煙臺的這座天后行宮便與福建省的松山天后宮南北並立,相映成輝。其最具特色之處當屬其雕飾極其華麗而複雜,館內集木雕、石雕、琉璃雕等多種雕刻類型為一體;更有包括圓雕、浮雕、深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館內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包括花卉、龍鳳、獅獸等花紋圖案[5]。
天后行宮山門為單檐歇山屋頂,整體為木石結構,木質構件採用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及圓雕工藝;石質部分,青石用以高浮雕刻以人物故事、動物、花草等圖案,花崗岩為陰刻神獸、卷草等圖案。山門頂覆綠琉璃瓦,正脊上方有二龍向珠裝飾,兩側則分飾花鳥、人物圖案的瓷磚鑲嵌畫[2]。
整座建築群的彩畫藝術也特別精彩,其中包含了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三大類,幾乎囊括了中國古建築中出現的所有彩畫類型。戲台彩畫為蘇式彩畫中的「金線蘇畫」,囊括了「枋心蘇畫」、「包袱蘇畫」、「海墁蘇畫」三種類型,內容多是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等等。山門彩畫同為「金線蘇畫」,囊括了「坊心蘇畫」與「海墁蘇畫」,內容有纏枝西番蓮和二龍戲珠等等。側殿內,則是各式各樣的描金蘇式彩畫,大多為「坊心蘇畫」。而大殿「天后聖母殿」則是最高等級的殿宇,使用了包括蘇式彩畫,旋子彩畫與和璽彩畫在內的彩畫種類。大殿闌額繪製著獨屬於皇家的和璽彩畫,正面與側間之間則繪製有「海墁彩畫」,而其餘包括大殿後方與內壁則大量使用了旋子彩畫[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