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快車號
空间探测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亦稱火星特快車,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該署首次火星探測計畫。火星快車號包括兩個部份:火星快車號衛星與小獵犬2號登陸器,小獵犬2號登陸後因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無法露出通訊天線,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登陸任務失敗,但快車號繼續環繞火星軌道至今。因為火星快車號繞軌至今的資料極具科學價值,且任務內容極具有調整彈性,現在仍在為後續開始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提供幫助,例如天問一號[1]。
![]() 火星快車號想像圖 | |
任務類型 | 火星軌道器 |
---|---|
運營方 | 歐洲太空總署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2003-022A |
衛星目錄序號 | 27816 |
網站 | exploration |
任務時長 | 原定2年 目前已運作: 21年8個月又20天 21年1個月又28天(於火星軌道) |
太空飛行器屬性 | |
發射質量 | 1,123公斤(2,476磅) |
乾質量 | 666公斤(1,468磅) |
功率 | 460 瓦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2003年6月2日 17時45分整 UTC |
運載火箭 | 聯盟-FG/弗雷格特 |
發射場 | 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 31/6 |
承包方 | Starsem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火星周回軌道 |
離心率 | 0.571 |
近火點 | 298 km(185 mi) |
遠火點 | 10,107 km(6,280 mi) |
傾角 | 86.3 度 |
週期 | 7.5 小時 |
火星軌道器 | |
太空飛行器組件 | 火星快車號 |
入軌 | 2003年12月25日 3時整 UTC 火星時 46206 08:27 AMT |
火星登陸器 | |
太空飛行器組件 | 小獵犬2號 |
著陸日期 | 2003年12月25日 2時54分 UTC |
科學儀器
- 光學與紅外礦物光譜儀(法語:Observatoire pour la Minéralogie, l'Eau, les Glaces et l'Activité, OMEGA):由法國負責,OMEGA可以解析度100 m/pixel判斷火星表面礦物成分[4][5]。
- 紫外與紅外大氣光譜儀(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Atmospheric Spectrometer,SPICAM):由法國負責。測定大氣成分[5]。
- 太空電漿與高能原子分析儀(Analyzer of Space Plasmas and Energetic Atoms,ASPERA):由瑞典負責。觀測火星高層大氣與太陽風交互作用[5]。
- 火星電波科學實驗儀(Mars Radio Science Experiment,MaRS):使用通訊次系統的電波訊號研究火星大氣、表面、地下、重力場以及在火星合(Solar conjunction)的時候觀測日冕密度。
- 一個觀察小獵犬二號脫離的攝影機。
科學發現與重要事件
火星快車號已環繞火星超過五千次,並傳回大量資料與地表影像。
- 2003年6月2日,火星快車號在拜科努爾發射。
- 2003年12月19日,釋放小獵犬2號,原定12月25日著陸,但登陸開始後ESA與小獵犬2號失聯。
- 2004年1月23日,ESA宣佈在OMEGA於同年1月18日的光譜資料中,發現火星南極冠有水冰。
- 2004年1月28日,Mars Express到達最終環繞科學軌道
- 2004年2月6日,ESA宣佈確認小獵犬2號失蹤。登陸任務失敗。
- 2004年3月17日,確定火星極冠有85%的乾冰和15%的水冰[14]。
- 2004年3月30日,宣佈在火星大氣層內發現甲烷。雖然甲烷含量相當少,這對於科學家是極大的鼓舞。因為甲烷從火星大氣層逃逸的速度很快,這代表至今仍有固定的來源向火星大氣層釋放甲烷。因為甲烷的來源可能是微生物,現已計劃判定資料可靠性和探測火星特定地區,希望能找到甲烷的固定來源[15]。
- 2004年4月28日,ESA宣佈MARSIS的天線延遲使用。
- 2004年7月15日,公布從PFS的資料中發現火星大氣層中含有氨。就像是先前從火星大氣層中發現的甲烷,氨在火星大氣層中逃逸速度相當快,必須要隨時補充。這指出生物或地質作用活動仍存在,但仍有待發現[16]。
- 2005年,ESA的科學家報告在OMEGA(光學與紅外礦物光譜儀,英語:Visible and Infrared Mineralogical Mapping Spectrometer, 法語:Observatoire pour la Minéralogie, l'Eau, les Glaces et l'Activité)的資料顯示在火星上存在水合硫酸鹽、矽酸鹽等多種造岩礦物。
- 2005年2月8日,ESA傳送「綠燈」訊號給延遲部署的MARSIS天線[17]。計畫在2005年5月初啟用。
- 2005年5月11日,利用太陽的熱能使MARSIS天線的元件膨脹,最後一部分成功鎖定[20]。
- 2005年6月14日,第二個天線部署完成;6月16日ESA公布已成功部署[21]。
- 2005年6月22日,ESA公布MARSIS已經可以進行操作,並且將在不久後取得資料。第三個天線在6月17日成功部署,並在6月19日成功完成通訊測試[22]。
- 2006年9月21日,Mars Express的高解析度立體相機(High Resolution Stereo Camera, HRSC)取得塞東尼亞區的資料,這是有名的「火星人臉」所在地。這區域因為1976年NASA的海盜1號拍攝的照片而聞名。Mars Express拍攝的照片解析度約13.7 m/pixel[23]。
- 2007年1月,首次和NASA/SPL的合作進行以支援NASA將在2008年5月登陸的鳳凰號。
- 2007年2月,一個原本只用於觀察登陸艇脫離的攝影機VMC已經重新啟用,第一個任務就是讓學生參與"Command Mars Express Spacecraft and take your own picture of Mars"。
- 2007年2月23日,因為Mars Express傳回大量重要的科學資料,ESA的Science Program Committee(SPC)決定將任務延伸到2009年5月[24]。
- 2008年,Mars Express團隊獲得亞瑟·克拉克爵士獎中的Best Corporate/Team Achievement。
- 2009年2月4日,ESA的Science Programme Committee將火星特快車的任務延伸到同年12月31日[26]。
- 2009年10月7日,ESA的Science Programme Committee確定將火星特快車的任務延伸至2012年12月31日[27]。
- 2011年8月-2012年2月,火星快車因故暫停科學儀器運作[29]。
- 2012年2月16日,恢復所有的科學儀器運作。而且仍有足夠的燃料供運行長達 14 年之久。[30]
- 2013年,火星快車號製作了一張近乎完整的火星表面地形圖。[31]
- 2013年12月29日,火星快車執行了迄今為止最接近火衛一的飛越
- 2016年10月19日,協助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數據收集和傳輸。但該登陸器最終登陸失敗。
- 2019年,ESA指出發現火星有全球性地下水系統存在的證據。[37]
- 2020年9月,發現火星上還有三個冰下湖泊,均位於南極冰蓋下方 1.5 公里,而第一個發現的湖泊,寬度已經被修正為30公里寬,新發現的3個較小的湖泊環繞在它周圍,也都有幾公里寬。[3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