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支援(英文:fire support)是在作戰中由並不直接在前線接觸敵軍的後方部隊所實施的、以減輕友軍進攻或防禦壓力為目的(例如毀傷敵軍野戰部隊、壓制敵軍防禦陣地、或摧毀防禦工事和重火力點等高價值設施等)的高強度戰術打擊。火力支援可以是直射、曲射或空襲火力,可以由陸基、空基或海基平台發射。
火力支援通常用來輔助地面部隊(特別是步兵)完成作戰任務,大多會使用火砲類重武器,所以也稱為砲火支援(artillery support)。但在火力組級別,火力支援也可能來自單兵操作的步兵支援武器(比如輕/中型機槍、反器材步槍、迫擊砲、榴彈發射器等),以及車載重機槍、步兵砲和多管火箭砲等小型重武器。支援火砲可以是固定的砲兵陣地,也可以是移動的野戰砲或自走炮,或者是來自近海水域的艦砲,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借用坦克砲、突擊砲和步兵戰車機砲等裝甲車輛所裝備的重武器。因為支援砲火多為源自較遠距離的曲射,戰鬥部爆炸時在其毀傷半徑內有誤擊友軍的風險,所以通常會避免在「危險臨近」(danger close)的距離內使用砲火支援。
由軍用飛機(武裝直升機、攻擊機、轟炸機或砲艇機)提供的火力支援稱作密接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通常是以航彈轟炸的形式進行的空襲,但有時也會用空對地飛彈進行精準打擊,或在低空飛行時用機砲、航砲或火箭砲進行掃射壓制。近年來,「察打一體」的戰鬥無人機愈發頻繁的成為提供空中支援火力的平台。
歷史
16世紀後,砲兵被廣泛應用於戰場,部隊進攻常常首先向敵方陣地和堡壘發射大量砲彈,以摧毀敵人的防禦或有生力量,壓制敵人的火力,掩護己方進攻,隨著工業革命和軍事工業的發展,火砲在軍隊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火砲支援戰術也逐步成熟。
一戰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砲火支援戰術,在凡爾登戰役中,德國軍隊以砲兵向協約國軍隊陣地發射大量彈藥掩護步兵推進,隨著步兵衝擊前進,火力逐漸向前延伸,這種戰術被稱作徐進彈幕射擊,隨後,徐進彈幕射擊被各交戰國普遍採用。
二戰時期,交戰雙方都將大量火砲投入戰場,以掩護坦克和步兵進攻,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這個時期的砲火支援戰術有:集中射擊、逐次集中射擊、單層徐進彈幕射擊、雙層徐進彈幕射擊、逐次集中射擊與徐進彈幕射擊相結合等,這個時期已經可以做到在坦克、步兵進攻前砲兵火力與航空兵實現有效地火力銜接。
二戰結束後隨著航空科技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航空兵在戰場上的地位越來越大,但依舊無法取代砲兵火力。以海灣戰爭為例,儘管美軍的飛機遮蔽了戰場上空,但在地面軍事行動展開後依舊需要大量砲兵對伊拉克陣地實施火力覆蓋,這個時期的砲兵由於裝備了精確制飛彈藥,大大提高了火力支援的效率。[1]
現代戰爭中,砲火支援的火力須與砲火準備的火力緊密銜接,與航空火力支援協調一致,與攻擊部隊密切協同作戰。
步驟
- 基本任務:首先壓制危害最大的敵砲兵;壓制和摧毀敵人工事和火力支撐點,殺傷有生目標;制止敵兵力、兵器(坦克、裝甲車、自走砲)特別是預備隊的機動;壓制和摧毀敵人指揮中樞;支援進攻部隊的戰術行動及封鎖敵人縱深內的交通要道、橋梁、渡口。
- 火力組成:砲火支援的火力通常包括護送射擊的火力,殲滅射擊的火力,對敵第二梯隊、預備隊攔阻射擊的火力,對敵觀察所和反坦克武器迷盲射擊的火力以及隨伴砲兵的火力。
- 射擊方法:對野戰陣地防禦之敵進攻時,通常單獨採用或混合使用移動地帶射 擊、逐次集中射擊(單層、雙層和三層)、徐進彈幕射擊(單層和雙層)、 集中射擊和對單個目標射擊等方法。
- 火力銜接:對防禦之敵人進攻時,注意與進攻部隊協同,隨著進攻部隊的推進,逐次向下一個射擊地區延伸火力,直到攻擊部隊攻占預定地域為止。[2]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