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澎湖縣馬公市各項廟宇性質分類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首見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澎湖通判周于仁在《澎湖志略》中的敘述,當時在媽宮街水師協營(即澎湖防衛司令部前身)附近有所謂四大古廟,分別是:澎湖天后宮、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紅木埕武聖廟與東甲北極殿。
闔澎公廟泛指祭祀圈涵蓋全澎湖群島境內的村民,普遍定義下的闔澎公廟多建於清代,具備官祀性質[1]:40,其中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與澎湖觀音亭由於香火興旺,遂有「闔澎三大古廟」之稱。[1]:25
現存闔澎公廟共計11間,分別是: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紅木埕武聖廟、澎湖三官殿、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祠壇、澎湖福德祠、施公祠、陰陽堂、文澳城隍廟。[1]:27-49
清領時期以後,專指以澎湖媽宮社為中心,包含周遭聚落代表的十間宮廟。分別是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媽宮社三大甲頭廟(角頭廟):東甲北極殿、南甲海靈殿和北甲北辰宮,郊區火燒坪社的靈光殿(今光榮里)、後窟潭社的威靈殿(今重光里)與西衛社的宸威殿(今西衛里),外加紅木埕武聖廟。[1][2]
清代至日治時期初期,地方行政區採堡里鄉澳制度設置,澎湖縣的聚落以社為分布單位,馬公市被劃分有三個澳,分別為東西澳(含媽宮街與文澳地區)、嵵裡澳與林投澳,其中林投澳除了今興仁里與烏崁里外,泰半的區域被劃入今湖西鄉。[5]
所謂的角頭廟(又稱甲頭廟)泛指一個社區或聚落的公廟[6],馬公市的角頭廟遂以清代「澳」和「社」作劃分:
自民國98年(2009年),馬公市轄下總計劃分33個里[7],祭祀圈仍是以清領時期澳社制度劃分為主,茲對照如下:
澳名 | 社名 | 角頭廟 | 涵蓋祭祀圈 |
---|---|---|---|
東西澚 | 媽宮社(街) | 南甲海靈殿 | 復興里、中央里 |
北甲北辰宮 | 長安里、中興里(鬼仔山) | ||
東甲北極殿 | 啟明里、重慶里、光復里(埔仔尾) | ||
紅木埕社 | 朝陽里(紅木埕)、陽明里(土城腳) | ||
火燒坪社 | 火燒坪靈光殿 | 光明里(含澳仔底)、光榮里(草蓆仔尾) | |
後窟潭社 | 後窟潭威靈殿 | 重光里 | |
西衛社 | 西衛宸威殿 | 西衛里 | |
文澳(穩澳、暗澳) | 文澳祖師廟 | 西文里 | |
東文溫極殿 | 東文里 | ||
東衛社 | 東衛天后宮 | 東衛里 | |
宅腳嶼社 | 安宅周王廟 | 安宅里 | |
案山社 | 案山北極殿 | 案山里 | |
嵵裡澚 | 前寮社 | 前寮朱王廟 | 前寮里 |
石泉社 | 石泉朱王廟 | 石泉里、光華里 | |
菜園社 | 菜園東安宮 | 菜園里、光華里 | |
鐵線尾社 | 鐵線清水宮 | 鐵線里 | |
雞母塢社 | 五德威靈宮 | 五德里 | |
小管港社 | 鎖港北極殿 | 鎖港里 | |
鎖港坤元寺 | |||
豬母落水社 | 山水上帝廟 | 山水裡 | |
井仔垵社 | 井垵北極殿 | 井垵里 | |
嵵裡社 | 嵵裡水仙宮 | 嵵裡里 | |
風櫃尾社 | 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 | 風櫃里 | |
風櫃溫王殿 | |||
風櫃金王殿 | |||
虎井社 | 虎井觀音宮 | 虎井裡(虎井嶼) | |
桶盤社 | 桶盤福海宮 | 桶盤里(桶盤嶼) | |
林投澚 | 雙頭掛社 | 興仁懋靈殿 | 興仁里 |
烏崁社 | 烏崁靖海宮 | 烏崁里 |
主祀神祇 | 廟宇 | 備註 |
---|---|---|
天上聖母 | 澎湖天后宮、澎湖提標館、東衛天后宮、應天宮 | |
玄天上帝 | 東甲北極殿、西衛宸威殿、案山北極殿、井垵北極殿、 鎖港北極殿、山水上帝廟 |
|
關聖帝君 | 紅木埕武聖廟、銅山武聖殿、烏崁靖海宮、湖東關聖帝君廟 一新社聖真寶殿、文澳聖真寶殿 |
含鸞堂信仰 |
三官大帝 | 澎湖三官殿、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 | |
紫微大帝 | 鎖港紫微宮 | |
觀音菩薩 | 澎湖觀音亭、大關口觀音寺、虎井觀音廟 澄源堂、馬公法界寺、鎖港坤元寺 |
含齋教與正信佛教 |
清水祖師 | 文澳祖師廟、鐵線清水宮 | |
保生大帝 | 五德威靈宮 | |
水仙尊王 | 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嵵裡水仙宮 | |
土地公 | 澎湖福德祠、澎湖景德祠、重光福德宮 | |
王爺廟 | 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火燒坪靈光殿、 後窟潭威靈殿、安宅周王廟、石泉朱王廟、 菜園東安宮、前寮朱王廟、興仁懋靈殿、井垵吳府殿、 風櫃溫王殿、風櫃威武金王殿、桶盤福海宮 |
|
孤魂信仰 | 祠壇、陰陽堂、紅毛城城前公廟 | |
祠 | 施公祠、朝陽祠 | |
文財神 | 澎湖比干廟 |
主祀觀音菩薩的佛寺長期有來有佛道揉合的傾向,從建築內部和祭祀習慣可略為簡單與正信佛教劃分:
馬公市內屬性偏屬佛道混雜的觀音寺,有澎湖觀音亭、大關口觀音寺、虎井觀音廟等,澄源堂雖亦主祀觀音,但其係屬齋教先天道系統。
澎湖如同台灣本島,孤魂與王爺信仰非常興盛,信仰起源也頗為相似[8],常見迎請王爺奉祀,抑或鎮壓避邪、送迎王船等習俗[9][10]。
序列 | 名稱 | 主祀 | 備註 |
---|---|---|---|
01 | 北甲北辰宮 | 朱府王爺 | 媽宮三大甲頭廟之一 |
02 | 南甲海靈殿 | 蘇府王爺 | 媽宮三大甲頭廟之一 |
03 | 火燒坪靈光殿 | 朱府王爺 | 火燒坪乃光榮里之舊稱 |
04 | 後窟潭威靈殿 | 池府王爺 | 後窟潭乃重光里之舊稱 |
05 | 前寮朱王廟 | 朱府王爺 | |
06 | 石泉朱王廟 | 朱府王爺 | 石泉、菜園、前寮三社公廟 |
07 | 菜園東安宮 | 朱府王爺 | |
08 | 興仁懋靈殿 | 朱府王爺 | |
09 | 井垵吳府殿 | 吳府王爺 | |
10 | 風櫃溫王殿 | 溫府王爺 | |
11 | 風櫃威武金王殿 | 金府王爺 | 配祀邱府王爺、羅府王爺 |
12 | 安宅周王廟 | 周府王爺 | |
13 | 桶盤福海宮 | 溫府王爺 | |
14 | 祠壇 | 鍾馗 | 闔澎公廟之一 |
15 | 陰陽堂 | 陰陽公、白無常 | 闔澎公廟之一 |
16 | 城前公廟 | 城前公 |
昔清代班兵緣以同鄉設立的澎湖七所會館;閩安館與海山館今已不存、南澳館僅剩斷垣殘壁[11]、烽火館尚存乾隆30年(1765年)立的〈重建烽火館碑記〉[12](位於今馬公市民族路租車行巷弄中)與光緒16年(1891年)立的〈烽火館充香費碑〉[13]、海壇館館址不存,其伙房被改建為施公祠(祠內保留殉職海壇標兵的牌位),媽祖館與銅山館合併[14]。
「鸞堂」又稱「善堂」,主祀文衡帝君(關公)。清領時期由澎湖媽宮鄉紳組成鸞堂組織,澎湖地區常見各地宮廟除了祀奉主神之外,廟中亦同時附設鸞堂,併祀鸞堂主神文衡帝君。[15]:25、47[16]
「齋教」一詞源自日治時期,乃台灣民間信仰「龍華派」、「金幢派」與「先天道」三大教派的統稱,皆在清領時期傳入台灣本島;但澎湖地區的齋教信仰係由金門在光緒年間引進,而非由台灣本島轉入,代表齋堂(菜堂)有澄源堂和坤儀堂,主祀觀世音菩薩。[17]
觀世音菩薩雖是佛教神祇,但深入民間信仰已久,廟宇常見佛道雜合的傾向,又可劃出分民間佛教系統的廟寺以及正信佛教的佛剎。
序列 | 佛寺 | 地點 | 備註 |
---|---|---|---|
01 | 海天佛剎 | 馬公市東衛里171號 | 俗稱天佛寺 |
02 | 潮音寺 | 馬公市朝陽里中華路387號 | |
03 | 菩提寺 | 馬公市陽明里中華路200巷10號 | |
04 | 法藏寺 | 馬公市烏崁里136號 | |
05 | 彌陀寺 | 馬公市安宅里150-1號 | |
06 | 妙雲講堂 | 馬公市光復里水源路2-1號 | |
07 | 法界寺 | 馬公市光復里新村路20號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