ㄕㄨㄤ[1](據《奉賢縣誌》,漴字在本地方言裡讀作shāng),今作漴缺,曾名龍皇、光明,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金山區漕涇鎮交界處,曾是柘林鎮下屬的一個村,也曾是一個集鎮。據嘉慶《松江府志》記載:「華亭東南瀕海,自柘林堡延袤而西數里為漕涇,中間地勢拗入者,是名漴缺。」[2]

Thumb
漴闕

1301年,因宋代里護塘已經被海水侵蝕,故從漴缺開始建設新的海塘,後人稱為元大德海塘。1473年,這段海塘曾全線重修。[3]

因該集鎮曾靠近杭州灣海邊,此處曾是抗倭前線。嘉靖32年(1553年)十月,一百多名倭寇由此登岸,劫掠了戚木涇、金山衛等地[4],嘉靖33年正月,倭寇再次侵略松江府沿海地區[5]。同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九十餘名倭寇登陸漴闕,直抵松江府城,焚燒了大量糧倉中的糧食,童元李叢祿戰死[6]。1575年五月底,受海寧海嘯影響,大風吹起潮水,漴闕海塘決堤,房屋被衝垮,幾萬人死亡,海水浸沒了田地,以至於變成了鹽鹼地[7]

1634年,漴缺附近的塘段被大潮沖開,決口堵住後,松江知府方岳貢、華亭知縣張調鼎決定在決口、決口兩側和東盡塘二處改建石海塘,工期一年,這是上海首次出現料石塘。1640年,料石塘段兩側土塘又被海潮沖潰,因此又續築石塘,當年9月動工,工期16個月。[3]

1684年,江海關初設置於此[8],後因用房狹小,兩年後移治上海縣

1726年,建設捍海石塘,西到漴缺,東到堰墩灣。

1937年11月,日軍在沿海登陸王子隆的軍隊進行反抗,漴闕免於戰火。日軍占領上海後,常常來騷擾,且盜匪出沒,大量人口外遷,只有貧困農戶居住。1950年,以梅林涇為界,該村劃入奉賢縣胡橋鄉,後劃入柘林鎮。該集鎮曾是奉賢縣海濱醫院的駐地,該院專治麻風病、傳染性肝炎病患者[9]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