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溺水死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溺水,通常是人淹沒於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並受到傷害的狀況。液體進入肺部而導致缺氧,繼而窒息,此類名為濕性溺水,另外有乾性溺水、二次溺水。常見於游泳、船隻沉沒、海嘯、潛水、意外及自溺。在很多國家都是12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在美國便是僅次於車禍[1]。小童多是從泳池或浴缸中溺死。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5月6日) |
溺水者多是男性及青少年[1]。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超過30萬人溺水死亡,[2]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23.6萬人死於溺水,使溺水成為全球一個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同年,溺水造成的死亡占全球總死亡率的近8%。溺水是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與傷害有關的死亡的7%。[3]
游泳者嗆水後24小時至48小時,由於受到強烈的驚嚇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喉頭痙攣,呼吸道梗阻,可能造成窒息死亡。這個時候,肺裡面還沒有進水或者進的水很少,這就是所謂的「乾性溺水」。[4][5]
或稱為「二次溺水、次發性溺水、遲發性溺水」,是在溺水的人離開水後才發生的現象,原因為在溺水時有少量水進入肺部,但救起後溺水者並無任何不舒服感,而這些水卻在隨後的數小時甚至 72 小時後導致肺部發炎或腫脹,使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發生困難,產生窒息現象。[4][5]
中華民國教育部體育署為了防止國民溺水而整理了防溺十招、救溺五步。[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