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一貴事件,斗六、梅林及附近一帶的人民來此地避難。後來湖山一帶的墾首內林莊林克明於雍正三年(1725年) 同柴裡社業戶大茄臘等,為感觀音保佑而興建此巖 。乾隆六年(1741年),林佛騰捐資修繕。[2]
嘉慶十三年(1808年)寺碑勒石,述其沿革,並收錄於《南碑集成》[3]。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造吉斡旋改築。同治十三年(1874年) 海豐崙的林金波、林合義兄弟發起改築。1939年改造為日本式。1948年地方人士組織修建委員會,由內林莊的林德聖任會長重新擴建。明戒與明一法師晉山主持此寺後,將此座原為五十三莊的公廟,始建為十方叢林。當時林德聖、林文道、林文秀三位士紳捐贈山林。寺方開闢環湖沿山的柏油路,興建六丈餘宮殿式大雄寶殿,雕刻大佛,並迎奉一尊泰國玉佛,增建禪房、講堂、客廳、齋堂等,直到至1969年完工。嗣後,於1983年開始配合斗六市開發湖山岩觀光。進行佛教公園計劃,於1993年完工。[2]
2009年3月26日,該寺重建第一代住持明戒長老尼圓寂[4]。
於台灣清治時期與台灣日治時期皆有大規模興修,分別由磚造屋瓦改為日式建築。1959年重建後,採用中國華北式建築為主要風格,又融合泰國佛寺,一樓正殿為圓通寶殿,供奉著觀音菩薩、韋陀與伽藍護法以及十八羅漢等神祇,二樓的大雄寶殿供奉泰國玉佛。其對山闢有一景觀公園,規劃為佛教藝術園區。[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