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恆博(Alfred James Broomhall,1911年12月6日—1994年5月11日),英國內地會派往中國的醫療傳教士,作家、歷史學家。
1911年12月6日,海恆博出生於中國山東煙臺,父親海文啟(Benjamin Charles Broomhall)。海氏家族是傳教士世家,海恆博是海家班的第三代。他的祖父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擔任內地會總幹事二十餘年,娶了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的妹妹戴賀美(Amelia)。大姑媽海幗德(Amelia Gertrude Broomhall)、大伯父海國祿(Albert Hudson Broomhall)、四姑媽海懿德(Edith Elizabeth Broomhall)、二伯父海思波(Marshall Broomhall)和父親海文啟都是內地會駐華傳教士。
海恆博先後就讀於煙臺內地會芝罘學校,和英國巴斯的蒙頓康學校(Monkton Combe)。海恆博在19歲時,他讀到一本關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的書。他下定決心,要把耶穌告訴他們。像他的前輩戴德生一樣,他也先去了皇家倫敦醫院接受醫學訓練。完成課程後,他於1938年加入內地會,啟程前往中國。
在他抵達中國之前,中日戰爭已經爆發,日本控制了中國許多地方,旅行變得很困難,他毫不畏懼,到達香港,在那裡買了一輛車,然後開車穿過法屬印度支那,到達中國邊境,再前往重慶。海恆博決定留在中國,與中國人一起面對困難時期。在戰爭期間,海恆博在四川的教會醫院行醫。
1942年,海恆博與Theodora Janet Churchill (生於1913年6月13日,2000年11月去世)在中國結婚,他們有3個女兒。1943年,這對開始進入彝族部落進行拓荒工作,他們在那裡提供醫療援助,廣交朋友。但是,日本的行動迫使他們離開。為了安全,他們全家不得不逃往印度。雖然失敗了,海恆博還是告訴每個人:
"我想去涼山交朋友,因為那裡有我所愛並希望服務的彝族兄弟。"
戰後,1946年,海恆博夫婦回到中國,海恆博只身前往涼山,把妻子和兩個女兒留在了中國西南部的Luoshan。 1951年,海恆博夫婦和4個女兒被軟禁幾個月後,在年底被共產黨趕出中國,許多彝族人來為他送行。
海恆博對內地會能否在泰國開展醫療工作進行了調查,後來在那裡建立了三家醫院。從1953年直到退休為止,他又在菲律賓民都洛島,向島上的原住民傳教11年之久。
海恆博從醫生崗位退休,放下手術刀以後,又開始拿起筆記錄歷史。他花了十多年時間,翻閱有關戴德生和中國內地會的大量記錄。因此,他寫出了最全面、最可靠的一本戴德生傳記。隨後海恆博在倫敦紐因頓格林(Newington Green)的海外基督使團總部大樓擔任多個職位。
1988年,雖然他身體不好,他還是獲准再次訪問彝族。他回到四川,曾經傳教的彝族地區。他淚流滿面,宣稱想在兩年後再次回來。那時,他失聰了,身體一側癱瘓,人們奔走相告,說海醫生回來了。一個女人跪在他面前,拿著她母親送給她的戒指。
"你治好了我媽媽。她快要死的時候,把她的戒指給我,叫我必須交給你。"
1991年再次回來時,他向當地醫院捐贈了價值2萬美元的醫療設備。
""涼山人民一直對我如此的支持和幫助," 他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友誼。"
他知道再也回不來了,淚眼汪汪的醫生拿起一塊土帶回家。三年後,1994年5月11日,海恆博去世了,享年82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