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9912525°N 120.1955972°E 海安路地下街初期為臺灣台南市西區中正商圈內針對海安路周邊路段之路面拓寬、市集地下化及停車場工程,舊稱「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工程」;2002年通車後,為配合街道景觀改善及相關都市計畫以爭取中央補助,改稱「台南市五條港再生計畫工程」,另稱海安路商圈,為近二十年來影響台南市中西區發展深遠的工程案。1992年1月開始規劃、1993年4月動土,工程路段為海安路部分路段,北起民族路三段,南至府前路,規劃全長為八百一十六公尺,寬四十公尺。
該工程案路段區域係原沙卡里巴市集海安路部分舊址,為中正商圈主要腹地,原本地下街工程欲將台南市西區作為都市化及商業發展的跳板,然因種種因素導致台南市西區商業區加速沒落,形成台南市西區發展之瓶頸,自開工至全面通車前近十年(1993年中-2002年底)又稱「沒落的十年」。另外,北段(中正路以北)原為五條港流域舊址,其土地濕軟蘊含水分及開發計畫考量不周全造成施工不易與工期延宕。
原本的規劃是地下一樓一半為停車區一半為美食區,地下二樓全為停車區,共1348個停車位。賴清德成為臺南市市長後,將停車位縮減為1122個,地下一、二樓都有文創空間。2012年12月28日開放308席停車格營運。
2014年3月28日,臺南市政府與璨驛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正式將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委外經營。
海安路曾與民族路夜市並列為臺南市最繁榮之精華商業區域,其發跡之主因與清代臺灣府城的五條港流域腹地有關。日治時期公布、二次戰後正式定案並實施都市計畫,計畫將海安路劃拓寬為40米、長850米的道路,編號為「公道6」。
1992年,時任臺南市市長施治明規劃將海安路周圍商家導入地下街經營模式,市府原與漢茵工程顧問簽訂委託設計、監造技術服務契約,由民族路至保安路口,全長八八二公尺、寬三十八公尺,地下三層,開挖深度十六餘公尺。並進行公道6的拓寬工程及地下街通道鑽挖工程,於是將該路段周邊民宅及原商家土地徵收並拆除,將部分商家暫時遷置於所規劃之府前路二段末段之腹地(今稱新沙卡里巴)。
2002年,年底完成全線通車。
2004年,以中西區中國城更新、運河星鑽之都市更新計畫,結合五條港文化園區再生計畫,共同爭取建設經費等工程與都市更新計畫,以重啟工程。
2008年,「臺南市五條港再生計畫第一期工程」審查通過,由行政院同意及補助;2009年12月31日決標,2010年2月25日申報開工,預計2011年3月完工。
2011年,因為變更設計故停工,於5月3日復工,預計10月底完工,11月底開放停車。
海安路地下街開發案因工程浩大而受到當時台南市市民及西區居民的高度關注,然而該案因工程延宕等因素遲未開通、施工時封路時間過長(近10年,1998年部分進行通車)及環境影響等,且該區段與中區原位居早期台南市的市中心,加上前市長蘇南成拆遷民族路夜市等多項都市規劃,為中西區商業區域及中正商圈沒落及中西區人口外移之最大關鍵點。
另因該案工程耗資甚鉅(當時約新台幣42億元)以及期間傳出多起工程弊案,造成市民反彈及不滿;後由繼任市長張燦鍙著手進行海安路開放通車之規劃,並於2003年由市長許添財進行海安路面通車,直至市長賴清德才將海安路地下街停車場工程完工。初通車時原位於民族路三段與海安路二段路口北側南向車道之工程通道孔(原設計為地下街出入口)由鐵皮鋪蓋,當時被稱為「上億元的大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