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特派員》(英語:Foreign Correspondent)是一部1940年美國黑白間諜驚悚片,由亞佛烈德·希區考克執導,講述了一位駐英美國記者揭露二戰前夕一場針對歐洲陰謀的故事。
它是希區考克1939年離開英國後的第二部好萊塢作品(第一部是《蝴蝶夢》),編劇極多,但僅有四位署名。原作為文森特·希恩的回憶錄《個人歷史》(Personal History,1935年),製片人沃爾特·旺格以一萬美元買下其版權。
這部電影是194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的兩部希區考克電影之一,另一部是後來得獎的《蝴蝶夢》。《海外特派員》獲得了六項奧斯卡獎提名,但都沒有獲獎。
劇情
1939年8月中旬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紐約晨報》(New York Morning Globe)編輯鮑爾斯先生(Mr. Powers;哈里·達文波特飾)派記者約翰·瓊斯(John Jones;筆名Huntley Haverstock;喬爾·麥克雷飾)前往歐洲報道。
瓊斯的第一個任務是在世界和平黨(Universal Peace Party)領袖史蒂芬·費舍爾(Stephen Fisher;赫伯特·馬歇爾飾)舉辦的一次活動中採訪荷蘭外交官范·米爾(Van Meer;阿爾伯特·巴瑟曼飾)。鮑爾斯和瓊斯並不知道費舍爾實際上是一名德國特工。
不久,范·米爾被刺殺,瓊斯、費舍爾的女兒卡羅爾(Carol;拉雷恩·黛飾)和她的記者朋友史考特(Scott ffolliott;喬治·桑德斯飾)追趕刺客。他們在鄉下追丟了刺客的車,但卻意外發現了活的范·米爾,了解到之前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殺的只是一個替身...
拍攝
製片人沃爾特·旺格於1935年購下記者文森特·希恩(Vincent Sheean)回憶錄《個人歷史》(Personal History)的版權,但多次改編的劇本都不盡如人意[2]。多個編劇花了五年時間才改出一個令他滿意的劇本。希區考克本希望賈利·古柏和瓊·方丹擔任主角,但庫珀當時對拍驚悚片不感興趣,大衛·O·塞爾茲尼克則不借方丹給他拍電影。後來,庫珀向希區考克表示後悔[3]。
1940年3月18日,電影開始拍攝,暫定名包括Personal History、Imposter[4]。拍攝地點在西好萊塢的塞繆爾·戈德溫影業以及洛杉磯和長灘。
影片拍攝結束後,希區考克返回英格蘭,7月3日再次返回洛杉磯,帶來德國人將隨時開始轟炸倫敦的消息。因此,本·赫克特受邀給電影寫個新結尾以反映時事。這個片段於7月5日拍攝。[5]
反響
電影於1940年8月16日在美國首映,同年10月11日在英國首映。這部以倫敦遭到轟炸結尾的電影在不列顛戰役的黎明時分於美國上映,而一周後的8月24日,德國真的開始轟炸倫敦。 [6]
其票房成績不俗,但由於製作成本高導致還是虧損了369,973美元。據《電影周刊》(Kinematograph Weekly)報道,這是1940年英國第二受歡迎的電影,僅次於《蝴蝶夢》。 [7]
它獲得了影評家的普遍好評,但也有人說它只是一部拍的好一點的B級片[3]。它引起了約瑟夫·戈培爾的關注,後者稱電影是「一部傑出的宣傳作品,這樣一部一流的作品無疑會給敵國廣大人民留下一定印象「。[8]
獎項
《海外特派員》獲得了六項奧斯卡獎提名,但都沒有獲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