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因茨·林格(德語:Heinz Linge;1913年3月23日—1980年3月9日)[1]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軍官,曾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近侍。
希特勒自殺前夕,林格就身在元首地堡。希特勒當時向林格透露了自殺計劃。他要求林格在他自殺後將他和愛娃·勃勞恩的屍體裹在毯子裡,抬到花園並火化[2]。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和秘書們一起吃了午飯。飯後,林格與愛娃·布勞恩短暫交談。愛娃感謝了林格[3]。接著,希特勒向自己的每一位僕從以及下屬道別。之後,希特勒於下午3:15回到自己的書房[3]。林格私下裡問希特勒還有什麼命令。希特勒說,自己會開槍自殺,林格知道必須要做什麼。他告訴林格,「絕不能讓我的屍體落入蘇聯人之手,他們會在莫斯科公開展示我的屍體,把我的屍體裹進蠟里」[4]。接著,希特勒下達了突圍命令;林格將奉命加入一個突圍小組,嘗試向西方突圍。林格還問希特勒,接下來繼續作戰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希特勒回答說,「為了後人」。林格最後行了禮,離開了[5]。林格之後在聽到突然一聲槍響後走進希特勒的私人書房,看到希特勒和愛娃已經死了。希特勒用槍打穿了自己的右側太陽穴。林格推斷,愛娃可能是服氰化物自殺的[6]。
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後,他們的屍體被人抬上樓梯,從元首地堡的緊急出口抬出,進入總理府後花園,在那裡被潑上汽油。第一次點火沒點著,林格接著返回地堡,取來一大厚卷報紙[7]。馬丁·鮑曼點燃報紙,扔到屍體上。兩具屍體起火燃燒後,包括鮑曼、林格、奧托·京舍、約瑟夫·戈培爾、埃里希·肯普卡在內的一小撮人站在地堡出口門口,舉起右臂,行納粹禮[7]。
大約16:15時,林格命令親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海因茨·克呂格爾(Heinz Krüger)和親衛隊上級小隊領袖維爾納·施維德爾(Werner Schwiedel)將希特勒書房裡的地毯捲起並焚燒。那兩人將書房裡帶有血跡的地毯拿出來,抬上樓梯,拿到總理府花園裡。接著,他們把地毯放在地上,將其燒掉[8]。當天下午,蘇軍的炮火時斷時續地轟擊著總理府及其周邊地區。黨衛隊衛兵又拿來更多汽油,以便更徹底地焚燒屍體,焚屍從16:00持續至18:30左右[9]。林格還把希特勒的其他私人物品也燒毀了,另一名黨衛隊警衛負責監督下屬將被焚燒後的屍體埋進彈坑[10]
1945年5月1日午夜,林格隨最後一批人離開元首地堡。他和埃里希·肯普卡一道逃亡;林格後來在湖街(See-Strasse)附近被俘。幾天後,蘇方查明了林格的身份,兩名蘇聯軍官把林格押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在莫斯科,林格被關進盧比揚卡大樓。[11]
林格被蘇方關押了10年,於1955年獲釋[12]。在被囚禁期間,他和京舍都被關在單人牢房裡。兩人都曾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酷刑逼供,蘇方非常想了解更多希特勒死亡前後的經過[13]。
1956年,林格又給西方國家提供了證詞,西方陣營也對他進行了刑訊逼供[14][15]。1980年,林格在西德漢堡去世。
林格的回憶錄最早於1980年在德國出版,名為《直到毀滅》(Bis zum Untergang);2009年7月,該書的英譯本《伴隨希特勒到最後》(With Hitler to the End)出版,《殺死希特勒》(Killing Hitler)的作者、史學家羅傑·穆爾豪斯為該版本作序。林格在回憶錄中表示,自己「負責希特勒家務的方方面面」。林格在書中對希特勒還是「深情而親切」,但他也表示身為元首的希特勒「令人捉摸不透,對人要求苛刻」[16][17]。
2004年電影《希特勒的最後12夜》中,扮演林格的是托馬斯·林平澤爾[18]。東方陣營合拍的《解放》中,扮演林格的是東德演員奧托·布塞(Otto Busse)[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