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濟南會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次戰役。1948年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華東野戰軍發動了濟南會戰,9月24日攻佔濟南。
濟南會戰 | |||||||
---|---|---|---|---|---|---|---|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中國國民黨 第二綏靖區 |
中國共產黨 華東野戰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王耀武(被俘) 第二綏靖區(山東)司令長官兼山東省主席 牟中珩(被俘) 第二綏靖區(山東)副司令長官 |
粟裕 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許世友 山東兵團司令員 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 王建安 山東兵團副司令員 | ||||||
兵力 | |||||||
防守110,000人,增援170,000人共28萬兵力 | 主攻140,000人,後備180,000人,共32萬兵力 | ||||||
傷亡與損失 | |||||||
傷亡22,423人,被俘61,873人,倒戈20,000人 | 陣亡5,217人,負傷23,600人 |
1948年夏季,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戰役和兗州戰役後,7月13日山東兵團九縱從泗水附近出發越過大汶河,在泰安以南的大汶口一帶對南下的援軍整編第161旅作戰,俘旅長徐日政、副旅長賀芳、參謀長董子才。大汶口戰鬥於15日21時宣告結束。九縱共計殲滅整編第161旅全部、整編第155旅的3個營、整編第633團大部,以及整編第84師炮兵營,斃傷俘敵75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7月16號,津浦路中段戰役結束,全殲萬德到大汶口附近敵人9.6萬人,控制津浦路七百里左右,濟南陷於孤立。[1]
其時東北野戰軍包圍長春,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包圍太原,華東野戰軍包圍濟南。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原本希冀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東北野戰軍先進攻長春,為其它戰場解放軍獲取攻取大城市之經驗。但林彪建議對長春進行持久圍困。因此軍委轉向華東野戰軍,希望其儘快攻取濟南。
7月16日,軍委六次致電山東兵團許譚,督促山東兵團立即恢復進軍濟南並爭取於10天內解放濟南城。7月17號,山東兵團制定了先奪取機場,然後包括膠東、韋吉兵團、以及剛到到山東的中原各部等阻援,迅速攻克濟南的作戰方案。由於濟南城堅兵多, 毛澤東和粟裕等反覆電報溝通, 並專門要求華東野戰軍「應準備在最困難的情況下戰勝敵人」。在這一精神指導下, 華東野戰軍制定了「攻濟打援」作戰計劃:以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 負責進攻濟南, 以18萬人組成打援集團, 負責阻擊和殲滅國民黨軍援軍。這一計劃的出發點是, 通過堅決阻擊援軍, 為攻城部隊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
蔣介石深知「濟南穩則徐州穩,徐州穩則中原穩」,親往濟南當面告誡王耀武濟南必須固守。1948年8月開始,國軍被迫採取重點防禦,以第二綏靖區11萬餘部隊守備要地濟南,並準備以徐州地區的3個主力兵團約17萬餘人(邱清泉、李彌、黃百韜)隨時北上增援[2]。國軍的防禦圈分成兩圈,外圈由碉堡、鐵絲網及壕溝組成,內圈依古城牆防守。8月8日,國軍空運濟南增援[3]:8656。
1948年8月10日,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根據毛澤東「由粟裕和陳士榘、唐亮、張震依情況提出計劃並統一指揮」的指令,將擬定的攻打濟南3個作戰方案聯名上報毛澤東並告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等人。提出三個方案。第一方案是轉出徐州以南方向,圍點打援。第二方案是主攻濟南,阻援輔助。第三方案是「攻占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以第三方案為最好。電報中,粟裕還特別指令山東兵團:「請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加速完成攻濟之各種準備,並布置鄒(縣)、藤(縣)間之打援戰場。」
8月25日,粟裕和譚震林在兗州會面,致電毛澤東「攻克濟南信心甚高。」毛澤東發現許世友未在電文出現,8月25日當天致電粟裕和譚震林說:「此次攻濟是一次嚴重作戰,請考慮在許世友同志身體許可情況下,請他回來擔任攻城主要指揮員,王建安同志輔之。因王初到東兵團,不如許之熟悉情況,據饒漱石同志說,許休息若干天是可以回部工作的。攻濟任務完成,他仍可去休息。如何,請酌辦。」。8月28日粟裕與譚震林復電毛澤東「已令許世友同志回部參加此次作戰。俟戰役後再回去休息。」華野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正在中央駐地西柏坡匯報工作和豫東戰役戰況,粟裕又致電中央軍委轉陳銳霆,請他於9月1日前趕回兗州。陳銳霆隨即奉命如期趕到。
8月25日至29日,粟裕以華野代前委書記的身份,在曲阜主持了各縱隊以上將領參加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第一次曲阜會議),制定攻濟打援的具體作戰部署。許世友因病未及時趕回參加會議。 曲阜會議形成的濟南作戰部署把華野全軍分為攻城和打援兩大集團,其中又細分為攻堅、打援、阻援和掃蕩4個部分:
8月31日,粟裕與譚震林、陳士榘聯署將作戰部署上報軍委,攻城戰鬥擬於9月16日開始。9月2日毛澤東復電「完全同意」「所提攻濟及打援之整個部署」。粟裕當天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名義正式簽發了華東野戰軍濟徐作戰(即攻濟打援戰役)預備命令,指定攻城集團由原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阻援集團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統一指揮;打援集團則由華野總部直接指揮。
9月3日,許世友仍然未就職。當日毛再電粟裕:「此次戰役你負總責,許世友為濟南攻城總指揮。請許速來你處。」粟裕得電後立即復電稱:「許世友仍在膠東根據地養病。」9月6日,中央軍委電示許世友本人「許世友同志:戰事事大,需你親征。」並於9月7日致電粟裕等人:「攻濟需要許世友指揮。」9月8日許仍未就任。毛詢問在西柏坡的饒漱石。饒當即電華東局及許,將毛原話轉告。許收到饒電後,隨即一天趕路300里,並於9月11日左右到達了濟南前線攻城指揮部。9月8日,許世友了解攻濟部署後認為沒有集中兵力,於當日致電粟裕,建議將攻城西兵團中的兩個縱隊抽一個縱隊到鐵路以東,並建議將攻城指揮部轉移。粟裕在同攻城西兵團溝通後,9月10日電復許世友:「攻濟之第一步要求,似宜以迅速攻占機場斷絕敵人空援為目標。因此,於三、十縱作戰會議中,曾電建議由十三縱增加一個師或全部……以協助三、十縱達成迅速攻占機場之任務,攻城第二步再以主力轉向濟城及商埠」「我們同意世友同志集結兵力之意見,總以能迅速攻占機場為第一步作戰目標。究應如何具體部署,請許譚王決定。」許世友即於9月11日致電中央軍委:「我已到前線。這次大戰,關係很大。以現在情況下打下濟南是有把握的。但在部署上來看,我們兵力不集中,沒有重點的使用。這樣,很容易造成對我不利,尤其是對濟南。我們攻擊兵力現已布置好了,我也不能變動,第一步就是這樣。」「但第二步時,我一定要集中使用兵力。這次在整個部署上,兵力集中使用,堅決有重點,有預備隊,使用兵力,是時候了。打下濟南,我們有最大的決心與把握,只要能擋住援兵。因此,請上級令粟司令堅決擋住援敵,爭取時間,解決濟南。」「對援兵方針,應是攻勢、運動、防禦戰,能殲滅敵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計劃太大,重點是一個,勿使計劃太大,結果小。」毛澤東復電許:「此次作戰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即目的與手段應當聯繫而又區別。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而以一、四、六、七、八、[中野]十一、韋吉等共八個縱隊擔任打援,以其餘各縱擔任攻城。這種部署,在下列兩種情形下是準備予以改變的,即:(一)在阻援與打援有出乎意料的順利(殲敵甚多,敵已停頓),而攻城尚未得手之時,應當從打援方面抽調兵力參加攻城。(二)攻城已有把握,但尚不能最後解決戰鬥,而援敵則因被阻難於急進之時,亦可從打援方面抽調一部兵力參加攻城。」「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則應準備作和上述調動相反的調動,即在攻城第一階段中,已經證明不能短期解決戰鬥,而援敵又已大舉進犯,非殲滅援敵不能繼續攻城,在此種情況下則應堅決由攻城兵團中抽調一部至半數兵力(除占領飛機場及其他必要部分外),加入打援。此點,你們亦應預先作精神準備。」「至於攻城部署應分兩階段,第一階段集中優勢兵力攻占西面飛機場,東面不要使用主力,此點甚為重要,並應迅即部署。第二階段則依戰況發展,將主力使用於最利發展之方向,如果東面利於發展,則應使用於東面。」
濟南守備部隊總計1個整編軍軍部和2個整編師師部,10個步兵旅、3個保安旅、2個總隊,共44個團又3個炮兵營、4個步兵營另7個步兵連2個裝甲汽車連約11萬人:
主攻的西集團由宋時輪(10縱)、政治委員劉培善指揮,攻占機場和商埠;助攻的東集團由聶鳳智(9縱)、政治委員劉浩天指揮,首先占城東要點,爾後協同西集團攻城。9月9日共軍隱蔽行軍,15日圍攻濟南西方之長清,16日午夜共軍攻佔長清,兵臨濟南西郊。東線的「主攻」9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夜攻下東邊茂嶺山、硯池山。王耀武判斷共軍主攻方向在東面,急將第19、第57旅東調。西線機場失陷,使防守西線的吳化文第九十六軍的陣地暴露在宋時輪的炮火下。
9月19日,國軍外圈防禦的指揮官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在中共政治爭取下率2萬多人投降,並將濟南機場和周圍防區移交給了宋時輪、劉培善指揮的攻城西兵團部隊。國軍外圈防禦瓦解,監視吳部的預備隊13縱投入戰鬥。吳化文曾經率部隊加入汪精衛政權,投降後其部隊馬上被改編為解放軍[4]。王耀武亂了陣腳,請求突圍,遭蔣介石斥責。
9月23日,濟南外城已被共軍全部攻占。9月23日18時,許世友下達了攻擊內城的命令。共軍集中的火炮、火箭筒和機槍一齊向城頭開火。聶鳳智擅自將「助功」的命令改為「主攻」,第九縱隊第一個攻入濟南,當天第九縱隊25師73團獲得「濟南第一團」稱號。
經過8晝夜激戰,解放軍攻克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濟南,開創奪取大城市的先例。周恩來後來說:「三大會戰的序幕是濟南會戰。」
濟南會戰國軍傷亡22423人;被俘61873人,包括山東省主席、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山東省保安司令王耀武,山東省保安司令部中將副司令聶松溪,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少將參謀長羅辛理,山東省政府簡任委員兼秘書長劉玉田,山東省政府建設應簡任廳長丁基石,山東省政府簡任委員劉翔,第二綏靖區第一處少將處長吳鳶,第二綏靖區第四處上校課長代處長張介人,整編第七十三師七十七旅少將旅長錢伯英,第二綏靖區政工處少將處長譚子琦,第二綏靖區特務旅少將旅長張尊光,山東省政府田賦糧食管理處簡任處長鄭希冉,山東省政府田賦糧食管理處副處長郝宇新,第二綏靖區憲法處軍簡三階主任陳伯宣,整編第三十二師五十七旅上校副旅長楊永剛,山東省保安司令部軍法室軍簡三階主任劉遇昌,聯勤第四兵站總監部上校預算主任陳昭麟,濟南被服廠軍簡三階主任張世愛,山東省保安司令部薦任科長曾振華,山東省長清縣自衛總隊上校總隊長代縣長支劍光,聯勤第四兵站總監部工程處上校副處長夏星五,整編第三十二師五十七旅少將旅長楊晶等。
解放軍傷亡27,000餘人[5],包括三縱八師師長王吉文(亡)、十三縱隊三十七師師長高銳(傷)、政委徐海珊(亡),另陣亡團級幹部8人。
美聯社1948年9月25日南京電稱:「濟南的強攻戰,顯示共軍已不再懼怕直接攻擊政府據有的陣地了」,「共軍已變得強大到足可以攻擊並可能攻克長江以北任何城市」。
濟南戰役初期,很多人認為王耀武實力強勁,工事完備,必能久守。但濟南國軍的機動部隊六萬多人早在萊蕪戰役中全軍覆沒,致使王耀武守濟南的軍隊不足,不得已只能重用吳化文。[6]王耀武兩次飛赴南京,要求撤出濟南,但蔣介石認為濟南必須守住。此戰,華東野戰軍以14萬人攻城,18萬人打援,打援兵力超出攻城兵力,受嚴陣以待的打援兵團所懾,徐州剿總3個兵團17萬人未敢北上援濟。杜聿明告訴李彌:「濟南就是個大坑、王耀武是陳毅用鐵線拴在坑底的肥肉。」城破前,王耀武打電話給軍法處和軍事監獄,命令將所有在押犯人全部釋放,顯示出他內心極度的不安。
時任國軍參謀總長的陳誠在其回憶錄中對此役評價如下:
戡亂時期的剿共軍事,以三十七年九月下旬濟南的失陷,作為一個轉捩點。在此以前,可以說勝敗之機,猶未大定,國軍努力的機會,還有爭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後,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濟南為山東心臟,濟南一失,整個山東就全成了一塊死棋,而打通津浦,連貫南北,遂全然絕望。......其在共軍方面,既已掌握了山東,自可抽調山東的共軍,轉移使用於其他戰場,於是無論東北、華北、華中,均將造成我軍之力日消、敵軍之力日長的趨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