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紫荊

豆科羊蹄甲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洋紫荊

艷紫荊學名Bauhinia × blakeana[註 1][1]),別名香港蘭(英語:Hong Kong Orchid Tree),英文名:Red-flowered Camel's Foot,是豆科羊蹄甲屬有花植物,屬於常綠喬木,於香港首次發現,因而在1965年獲定為香港市花[2]。該樹現廣泛作為行道樹進行栽培,其花大而艷麗。此花乃洋紫荊B. purpurea)與羊蹄甲B. variegata雜交而成的品種,與大部分雜交種一樣有無法自然繁殖的問題;其花粉因缺少特定染色體而一般無法結,如能結出莢果(長15至30公分)亦通常不帶種子、無法成熟[3]

快速預覽 艷紫荊, 科學分類 ...
艷紫荊
Thumb
艷紫荊盛開時的花朵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豆目 Fabales
科: 豆科 Fabaceae
屬: 羊蹄甲屬 Bauhinia
種:
艷紫荊 B. × blakeana
二名法
Bauhinia × blakeana
關閉

名稱

同屬三個種的中文名稱

羊蹄甲屬中有3個種的中文名經常被混淆導致混亂,以下為它們在兩岸三地較常用的中文譯名:

更多資訊 學名, 大陸 ...
學名 大陸 香港 台灣
Bauhinia purpurea 羊蹄甲[4] 紅花羊蹄甲[5] 洋紫荊[6]
Bauhinia variegata 洋紫荊[7]、宮粉紫荊[8] 宮粉羊蹄甲[9] 羊蹄甲[10]
Bauhinia × blakeana 紅花羊蹄甲[11] 洋紫荊[12] 艷紫荊[13]
關閉

就以上所見,單「洋紫荊」一詞就分別指三種不同的羊蹄甲屬植物。

與紫荊的名稱混淆

艷紫荊作為香港法定代表花卉,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章第十條提述香港區旗及區徽時被稱作「紫荊花」,英文版則使用泛指羊蹄甲屬的「bauhinia」[註 2][14]。然而「紫荊花」一名除在中國南方多泛指羊蹄甲屬外,也可以泛指紫荊亞科的其他花卉,甚至特指紫荊屬物種紫荊Cercis chinensis)的花。紫荊與艷紫荊兩個物種的花朵外觀有顯著分別,但因中國大陸媒體多依照「紫荊花」一名來宣傳香港市花[註 3],引致部分中國大陸民眾誤以為香港市花為紫荊的花。

歷史

艷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由一名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發現,並且以插技方式移植到在薄扶林道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n)將艷紫荊判定為新物種,並且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第46卷,324至326頁(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人們將艷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15]。現存於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 Hong Kong Herb. No.1722 的模式標本,相信該標本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1964年,市政局議員在會議中提議香港應要有自己的代表性花卉,並提出多種生長於香港的花卉以供甄選[16],經過半年多的甄選及開會討論,市政局常務會議一致通過,建議選用艷紫荊,之後提交香港政府考慮,香港政府於1965年1月19日宣布接納提議,艷紫荊自此成為香港市花[17],並開始在香港大量種植作為市區綠化之用[18]。1973年,市政局將艷紫荊作為徽號,並且成為市政局旗幟上的圖案,寓意香港這個遠東海港,有如該棵於1880年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艷紫荊一樣唯一和珍貴。此特有品種在1967年引入台灣,並在1984年成為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2004年,香港大學的Carol P. Y. Lau、Lawrence Ramsden及Richard M. K. Saunders於美國植物學會的植物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發表研究文章[19],從艷紫荊的外部、花朵及種子的形態,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與洋紫荊羊蹄甲作對比及分析,證實艷紫荊並非獨立品種,而只是前述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混種。提出更正艷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cv.(cultivarietas)指栽種變種,nov.(nova)表示這個是新的名稱)[20]

形態特徵

Thumb
採用嫁接法繁殖的艷紫荊可憑樹皮顏色及質地找到接合處

艷紫荊是常綠喬木,株高一般可達5公尺,樹身的高度可達10公尺,幹長彎曲或平出,生長迅速。單葉互生,先端分岔,由頂端深裂成心形,約8至15公分長,約等寬,大而薄,葉脈明顯,全綠,相信是由兩片小葉合併而成。由於葉面像心形,因此有些人會稱之為聰明葉,並用以製作書簽

艷紫荊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管狀,單側開裂成佛燄苞狀。花瓣5片,較寬,鮮豔紫紅色,具有香氣,上花瓣(旗瓣)有深紫色的脈紋,其餘四片脈紋較淺,有雄蕊5枚,通常不結果。由於花朵貌似蘭花,因此也有香港蘭之稱。

香港有長出莢果的艷紫荊。艷紫荊結果現象在大埔區出現。種植艷紫荊旁有結果的洋紫荊、開花的白花羊蹄甲和羊蹄甲,同一地方有4個羊蹄甲屬的品種。在大埔河畔見到結果艷紫荊共有3棵,莢果的數量甚多,並且有很多的位置與花並存。莢果很多未長大已萎縮,而打開莢果內裡沒有種子和沒有繁殖能力。[3]

艷紫荊的葉較羊蹄甲的大,上端葉緣較尖,喜好高溫,常栽培在日照充足的地方,夏季乾旱期要多補充水分,病蟲害少。花期約在10月開始,而且花期頗長,由每年的11月初至翌年3月[21]

由於混種植物不能自行繁殖,這亦即是表示,現時香港所有的艷紫荊都是該棵於1880年首次於野外發現(亦是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艷紫荊的複製品。因此,艷紫荊的基因池受到侷限,這也是艷紫荊對病菌的抗抵力較弱的原因。另一個問題是艷紫荊和其他羊蹄甲屬的樹木一樣[21],木質較弱,在風暴下較易倒塌,由於香港位處西太平洋颱風帶,所以在廣泛種植時便需要考慮風災的問題,應避免種植在當風的位置[22]

象徵圖案

早在1965年1月,香港政府宣布採納市政局的提議把艷紫荊定為香港市花[2],1973年經改組後的市政局也選用艷紫荊作為標誌。1990年代香港教育電視中學英文科片頭以花卉系列為主題,其中中學二年級版本為艷紫荊(Bauhinia Series)。1997年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艷紫荊的元素作為區徽區旗硬幣[23]的設計圖案。香港金融管理局標誌的主體圖案也是一朵艷紫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面向維多利亞港一面對開為金紫荊廣場,放有象徵香港主權移交的艷紫荊雕像

艷紫荊在1967年引入台灣,並在1984年成為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也是使用艷紫荊作為校花

照片

艷紫荊

徽章及旗幟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