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涇河又稱涇水,渭河支流,發源於中國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源縣和固原縣,流經甘肅,在西安市高陵區境內匯於渭河。
涇河全長455.1公里,流域面積4.5萬平方公里。該河一年之內徑流量變化極大,且流域內水土流失較嚴重。夏季多洪水,多泥沙;由於河底多為岩石,枯水季節河水卻較清。
自古以來關於渭河跟涇河,究竟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學界看法各有分歧,但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研究涇河的作家李勝靈認為基本上是涇清渭濁,但會隨著人為以及自然等不同因素而有所改變。
像西周時期,渭河下游就已發展為農業較發達地區,森林面積逐漸縮小,土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徑流的侵蝕,雖然這種現像只限於渭河的下游地區,但已經影響到渭河整體的清澈。而當時的涇河流域,居住在上游的戎人還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土壤侵蝕較少,因而涇清渭濁。
到了北魏後期涇河上游陸續增置郡縣,西魏時又先後在涇河大支流馬蓮河流域設置朔州等三個州。隋、唐兩朝,涇河上遊人口皆較渭河上游稠密,農業耕耘對土壤的侵蝕十分明顯,而唐朝的渭河流域由於吐蕃不斷騷擾,人口顯著減少,原來的森林得已保存,於是又變成涇濁渭清。
唐朝後期,涇河流域除接近源頭的段落以外,其他已經下切到前第三紀基岩。也就是說涇河的河床是石頭底,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涇河泥沙含量大,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因此,若非大雨、暴雨之時,河旁山坡沒有被侵蝕的土壤隨水流下,則涇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較少些。但是渭河流域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渭河流淌在沖積平原上,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製造的,可以自己給自己供沙。唐朝中葉,大量採伐導致長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已經開始要遠求之於呂梁山西黃河兩岸[註 1]。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毀無餘,只剩下一條赭色的土山。由於岐山以西的秦、隴兩州山林尚相當茂盛,因而也成了採伐的集中地。渭河上游的森林基本消失,於是又再度變成涇清渭濁。
另外,促使唐朝以後渭河轉濁也和當地降水量的變遷有一定關係。從《陝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記載的資料顯示,由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涇河上游的大雨、暴雨僅有14次,渭河上游則為38次。大雨、暴雨次數多,土壤侵蝕必然嚴重,泥沙順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渾濁程度[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