脇尊者(梵語:Pārśva),音譯波栗濕縛、波奢,意譯為脅[1],又寫為脅尊者,還稱為長老脇、勒(肋)比丘,印度佛教著名出家僧侶,屬說一切有部。傳說他為馬鳴之師,其最著名的事蹟,是勸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一世進行第四次結集。禪宗尊其為西方第十祖。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8月4日) 生平 脅尊者為中印度人,原為外道梵志,年紀極大,頭髮皆白之後,才從佛陀蜜多出家。出家後勤修頭陀行,終身不曾躺臥睡覺,脅不至席,故稱脅尊者。 他曾為四《阿含經》作註釋,在龍樹時代廣大流通[2],在《大毘婆沙論》中多處引用其言論,在當時是極為知名的佛教僧人。 註釋 [1] 脅:【說文】兩膀也,【玉篇】身左右兩膀,【廣韻】胷脅。【增韻】腋下也。 肋:【說文】脅骨也,【廣韻】脅肋,【正韻】脅幹,【釋名】肋,勒也,檢勒五臟也。 脇:【集韻】同脅。《黃帝內經》: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脇。《三國史記》:五年,春正月,龍見於閼英井,右脇誕生女兒。 [2]龍樹《大智度論》:「如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結誓:我脇不著席!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作《四阿含優婆提舍》,於今大行於世。」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佛學大辭典/脅尊者 這是一篇關於佛教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閱論編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