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议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德語: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是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間成立的國民議會,用以計劃以民主之方式統一德國。議會在法蘭克福召開,有831名眾議員出席。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 | |
---|---|
德意志國 | |
歷史 | |
成立 | 1848年5月18日 |
解散 | 1849年5月30日 |
前身 | 邦聯議會 (德意志邦聯) |
繼任 | 邦聯議會 (德意志邦聯) |
領導 | |
總理 | 弗里德里希·朗格 (第一任) 威廉·落威 (末任) |
總理 | 卡爾·祖·雷寧根 (第一任) 奧古斯特·路德維西·祖·薩耶-維根斯坦-博爾勒貝格 (末任) |
選舉 | |
初次選舉 | 1848年德國聯邦選舉 |
會議地點 | |
法蘭克福自由市聖保羅教堂 | |
斯圖加特 | |
法律 | |
保羅教堂憲法 |
議會成員於1848年5月18日在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召開會議。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響,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勢所迫,惟有答應革命黨人的要求,承諾制定憲法與成立議會,以期商討統一德國事宜,以自保權力。
會議於7月召開,代表首先討論公民權利。10月,代表達成協議,在12月發表權利之內容。公民權利將會作為個別德意志邦國民主憲法的基礎。
經過對公民權利之討論後,議會代表分成自由與保守派、保皇與共和派。
如此多的黨派令議會工作十分困難。
馬克思主義者起義,而奧地利與普魯士等保守勢力分子又反對議會。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主權問題和德國未來版圖引起了代表的爭議。經過激烈的討論,代表選擇了小德意志方案,排除奧地利於未來統一的德國之外。
在什勒斯維希居住的丹麥人希望受丹麥統治,而非德國。基於丹麥即將採用憲法,丹麥人就想藉此實現願望。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堅持要把該地併入丹麥。德國人反抗,而普魯士則代表德意志邦聯出兵干預,與丹麥軍隊交戰。1848年8月,普魯士與丹麥簽署停火令,暫時答應丹麥的要求,停止干預。國民議會就顯示了重要的弱點:它完全沒有實權和軍隊。對於停戰令,它只能自動接受。
9月,起義在法蘭克福發生。議會惟有向邦國求援。
10月,代表討論憲法安排,並在1849年4月公布。由於該憲法由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保羅教堂通過,因此被稱為保羅教堂憲法。憲法具有傳統(帝國、君主政體與聯邦制國家)與創新(普選與代議政制)之元素。
議會發表《德意志人民權利宣言》,並草擬好憲法。之後,他們邀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名號。但由於為勢所迫,加上深信君權神授、鄙視由別人選出來的名位,普王拒絕「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於是,代表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代表分別離開會議,議會代表的計劃失敗,惟有把議會解散。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之舉行,乃統一德國的第一次嘗試。議會雖然能夠運作,法律權力卻全由德意志邦聯掌握,以致議會的協定沒有法律依據。而且,大眾普遍支持帝制,令革命黨缺乏支持。富有階層站在貴族與領導層的一邊,其利益又難免與草根階層有所衝突,是以兩者難以取得共識。
革命黨人的做法則不切實際。軍人與官僚當時對領導層仍然非常忠誠,而議會卻完全沒有軍力。議會之決定本應代表人民,但實際上只是顯示知識分子的意見。當代表花了數個月才擬定憲法之時,反動勢力已經準備推翻議會,令議會的努力白費。代表向普魯士國王奉上皇帝名號而遭拒絕,更給普奧代表離場的藉口。接著軍隊清場,議會便馬上崩潰。
國民議會與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失敗,嚴重阻礙了自由主義在德國的發展。不少人明白到軍力對於統一德國的重要。在後來,俾斯麥在1862年出任普魯士首相後,普魯士便藉助大好形勢,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自由主義未能在1848年開花結果,而取而代之的是信服權威、崇尚武力的民族主義。國民議會之失敗間接造成德國缺乏民主經驗之弊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