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汪德昭(1905年12月20日—1998年12月28日),男,江蘇灌雲人,中國物理學家,中國水聲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快速預覽 汪德昭(Ouang Te-Tchao) 汪德昭, 出生 ...
汪德昭
(Ouang Te-Tchao)

汪德昭
Thumb
出生(1905-12-20)1905年12月2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灌雲
逝世1998年12月28日(1998歲—12—28)(93歲)
中國北京
國籍 中國
母校北京師範大學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
知名於朗之萬-汪-比卡爾理論(Langevin-Ouang-Biquard theory)
聲納研究
獎項于格獎(Prix Hughes) (法國科學院, 1945)
法國聲學學會銀質獎章 (1980)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9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 (1982, 1989)
Prize for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1982)
何梁何利基金 in Physics (1997)
科學生涯
機構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 居里研究所,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論文Electrisation des Particules en Suspension dans les Gaz(1940)
博士導師保羅·朗之萬
關閉

早年生活和教育

Thumb
北京師範大學學生王德釗

汪德昭早年曾就讀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並於1928年畢業,此後留校任教。1934年他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習法語,次年前往法國巴黎大學郎之萬實驗室就讀,師從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

在法國的職業生涯

Thumb
1941年夏天,汪、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和比卡爾一家

1940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後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員、專任研究員、研究指導主任等職。1945年他因對大氣電學的研究獲法國科學院于格獎(Prix Hughes)。

在中國的職業生涯

1956年汪德昭回到中國,並於次年被增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此後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等職,並開始國防水聲學的研究。1964年起出任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長,文革中年過花甲的汪德昭成了橫掃對象,聲學研究所曾經三次改變隸屬關係。1981年他與學生尚爾昌一同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水聲學專著。同年獲法國聲學學會銀質獎章。1983年獲巴黎市政府榮譽獎章。1984年起任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為榮譽委員[1][2][3]。1991年他獲得軍官級法國榮譽軍團勳章[4]。1998年逝世。

他還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5][6]

家庭

汪德昭之兄汪德耀為知名細胞生物學家,曾任廈門大學校長。其弟汪德熙為核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夫人李惠年為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授。 汪德昭的兒子汪華曾為中國駐法外交官,他於2004年也獲得了法國政府頒發的騎士榮譽軍團勳章。[7] 汪華之子汪延則是新浪創始人之一、董事長(前執行長)。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