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水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水西,彝語音譯慕俄格或慕俄勾(彝語東部方言:,發音:m̍33 ɣʊ31 ɡɯ55)[1],是歷史上位於貴州西北部的一個彝族政權,彝文典籍中的九大勾則之一。明清以來漢人習慣稱之為「水西」。
在彝文典籍中,慕俄勾爲彝族六祖之默支貴族妥阿哲的後代,阿哲之孫必額莫翁在濛阿(今貴州大方)立國,此後世襲不絕,直到末代額非明宗(安勝祖),享國58代,超過千年。在漢文史料中,水西部最早出現為北宋記載的烏蠻王子得蓋部落,此後一直與中央王朝互有交往,南宋被稱為羅氏鬼國、阿者國,元代封征討降附後爲亦奚不薛總管府,是水西成為土司之始,明清土司職爲貴州宣慰司,俗稱水西土司。水西土司、水東土司、播州土司、思州土司並稱貴州四大土司。[2]

八番順元宣慰司(水西土司任宣慰使,水東土司任宣慰同知)
Remove ads
起源
據納蘇彝族的傳說,他們是阿普篤慕的後裔,阿普篤慕的三個妻子為他生了六個兒子。這六個兒子向西南遷徙,形成了武、乍、糯、恆、布、默六氏。公元前4、3世紀,恆、布、默氏向東遷徙,越過烏蒙山。恆氏分為兩支,一支稱為烏蒙,定居在烏蒙山西坡,向西一直延伸到今昭通縣;另一支稱為車勒,沿著烏蒙山脈東坡遷徙,定居在赤水河以北。唐朝時,車勒占據了四川敘永到貴州畢節的地域,布部分裂為4支。布勒定居安順,烏撒定居威寧,阿左馳定居霑益,古庫哥定居雲南東北部。默氏後裔慕齊齊分為3支,一支稱作「阿翁仁」,分布在貴州西南部,後來形成自杞。勿阿克率領「阿於」部遷徙到會澤附近的馬鞍山。勿阿納率領第三部定居赫章。3世紀,勿阿納部分裂為以妥忙不率領的鎮雄忙不一支、妥阿哲率領的羅根羅甸一支。到300年,羅甸已經覆蓋水西大部,首領莫翁將首府遷至濛阿(在今大方縣),並將國號改為「慕俄格」。[3]
在彝文史籍中,妥阿哲的後代稱作阿哲彝族。他們巧妙地利用與蜀漢的新政治關係,消除了當地反抗,擴張了領地,就像同時期爨人在雲南東部的作為。在妥阿哲與諸葛亮相見後的三代人內,阿哲部擴大了貴州西北部水西山區(原畢國)濮人的控制,放棄了羅根、遷往濛阿(即今貴州大方縣])。在貴州西北部水西地區,妥阿哲的後代建立了彝族學者所謂慕俄格王國(ca. 300-1283)。[4]
— John Herman
Remove ads
名稱
彝語名為慕俄格(彝語發音:m̍33 ɣʊ31 ɡɯ55,彝人稱國家政權爲/ɡɯ55/,音譯為勾或格)。這一帶曾存在過數個彝族政權,例如唐朝的羅甸國,北宋的羈縻姚州刺史、羅氏鬼國,南宋的阿者國(其始祖阿哲的譯音);元代的亦奚不薛部(以其首領亦奚不薛命名)。這些國家與慕俄格都源於烏蠻,它們是否與慕俄格是同一個國家眾說紛紜。
至明代,慕俄勾與雍真宋氏同爲貴州宣慰使,因慕俄勾居鴨池河以西、雍真宋氏居鴨池河以東,遂以「水西」、「水東」分別稱之,成為在漢文史料中的通行名稱。
歷史
4~8世紀,慕俄格向東南擴張到都勻一帶,覆蓋貴州省的一半。[7]
829年,唐朝尋求與慕俄格阿格阿委結盟,以遏制南詔的擴張。據載慕俄格擁有強大的騎兵,能在短時間內長途行軍。阿格阿委同意成為唐朝的藩屬國,但沒有進貢。唐朝為對抗南詔還給其他彝族部落分封爵位。842年,唐朝「封阿佩為羅甸王,又封其別帥為滇王,後改普寧王。」形成了唐與南詔間的緩衝區。[7]
到9世紀中葉,慕俄格在納志主色統治下向南擴張到今日貴陽一帶。907年唐朝滅亡後,其通志繼續擴大到貴州中東部。[8]
975年,宋太宗試圖說服普貴接受宋朝統治。不清楚普貴的反應如何,但太宗很不高興,很快下令攻打慕俄格。水東土司宋景陽和龍漢唐經過一年戰鬥,將慕俄格趕過鴨池河。[9]
地理
歷任君主
以下是歷任慕俄格(水西)君主,以彝漢雙文《水西安氏族譜》為準,其他名字及考證附註於後。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 陳棣芳. 彝汉文合璧《水西安氏族谱》笺证与解读.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7年. ISBN 9787566014184.
- 《水西安氏本末》(收錄於道光《大定府志》卷之四十七至四十九)
- 明史 列傳第二百四 貴州土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