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天王(梵語:वैश्रवण,羅馬化:Vaiśravaṇa;巴利語:Vessavaṇa,毘沙門)「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天王、「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多聞」意為常聞佛法、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負責守護北俱盧洲。多聞天王爲夜叉王,以夜叉、羅剎等爲部眾眷屬。在印度神話中是北方守護神、知識之神、財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武神,在日本大多寫成「毘沙門天」。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中,多聞天王原出於印度神話中的俱毗羅神。俱毗羅神曾經苦行千年,才從他的祖父——創造之神梵天手中得到北方守護神的職位,因此得到了象徵財富的飛天馬車「晡始伯卡」(Puṣpaka)維摩那,奠定了此後成為「守護與財富之神」的地位。故又名施財天。
佛教
多聞天王是北方的守護神,與東方的持國天王(即多羅吒)、南方的增長天王(即毗樓勒叉)、西方的廣目天王(即毗留博叉)合稱「四大天王」,多聞天王同時也是四大天王的首領。
相傳,多聞天王經常護持如來道場,因此有緣時常聽聞如來說法,故名多聞天,是知識之神。
形象
多聞天王原形象為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被認為是神話中托塔天王之原型。
在後期的中國,其塑像手上的塔、戟改為「傘」或「幢」,四大天王遂為後人賦予「風調雨順」的吉祥意義;另一隻手則多持銀鼠或黃鼠,能吐寶珠。有的廟宇中也有一手持傘、一手托塔的形象。
在日本,也作一手持寶棒,一手持寶塔。
多聞天王(毘沙門天)信仰
在中國唐朝,唐明皇曾經因多聞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亂事,故特令供奉之,唐朝軍隊之中,皆以多聞天王形象繪製旗幟,號曰「天王旗」,以保佑武運昌隆。
佛教傳入日本後,日本戰國時代許多武將篤信佛教,也出現了著名的「毘沙門天降主」——越後的軍神上杉謙信,自詡為毘沙門天的化身。他的軍旗就有「毘」(「毗」之異體字)的字樣。
毘沙門天也被納入了日本民間信仰的「七福神」之一。日本民間傳說,曾有一間供奉「毘沙門天」的寺廟,寺中僧侶只要將空缽拋向空中,就可以獲得食物。
經典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 佐藤有希子:〈敦煌吐蕃時期毗沙門天王像考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