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評論》(英語:Monthly Review)是一個獨立社會主義雜誌,1949年創刊,每月在美國紐約市出版。該出版物是美國持續發行時間最長的社會主義雜誌。影響因子為0.460。[1]

Quick Facts 每月評論, 主編 ...
每月評論
主編約翰·貝拉米·福斯特
類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社會科學哲學
發行周期月刊(7月至8月雙期)
發行者每月評論基金會
創刊日期1949
創刊地區美國
總部所在地紐約市
語言英語
網站monthlyreview.or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ISSN0027-0520
OCLC 編號241373379
Close

歷史

創刊

1948年亨利·阿加德·華萊士總統競選失敗後,華萊士的兩位前支持者在新罕布夏州的一個農場遇到,他們中的一位在這生活。這兩人是文學學者和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弗朗西斯·奧托·馬西森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他們都是哈佛大學的前同事。他的父親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生的車禍中死亡後,馬西森獲得了遺產但不迫切需要這筆錢。馬西森向斯威齊提出要約承諾,每年5000美元,共三年。儘管馬西森的遺產執行人在1950年自殺後,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資金減少到4000美元,但馬西森的資金使得《每月評論》成為可能。[2]

從一開始,編輯工作就由斯威齊和他的共同思想者,左派著名作家利奧·胡貝爾曼處理。紐約大學教育的胡伯曼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出版了一系列書籍和小冊子。他全職為《每月評論》工作,直到1968年心臟病發作死亡為止。[3]

斯威齊和胡貝爾曼是指導出版物的互補人物,斯威齊的理論傾向和寫作能力可用於大部分編輯內容,而胡貝爾曼負責業務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斯威齊留在新罕布夏州的家中,每月前往紐約市閱讀手稿,胡貝爾曼與他的妻子Gerty Huberman和家人朋友Sybil Huntington May一起進行雜誌的日常運作。[4]

簡而言之,加入斯威齊和胡貝爾曼,成為《每月評論》第三創始編輯的——雖然報頭沒有如此列出——是德國流亡者奧托·內森(1893-1987)。雖然他在《每月評論》的編輯時間很短,但內森幫助獲得了這本雜誌的開創性文章,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於1949年5月發表的題為《為什麼要社會主義?》的文章。[5][6]

前15年的另一個主要貢獻者是經濟學家保羅·A·巴蘭,經常被認為是第三位編輯。身為史丹佛大學終身教授,巴蘭是冷戰時期美國大學經濟學領域中極少數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人中的一個。巴蘭在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壟斷資本》中與斯威齊緊密合作,儘管他在1966年本書首次出版之前死於心臟病發作。[7]

《每月評論》於1949年發行,發行量只有450份,其中大部分是胡貝爾曼或斯威齊的私人熟人。[8] 該雜誌的意識形態和讀者群與1948年建立的獨立的馬克思主義周刊《全國衛報》緊密相連。儘管美國政治氣候保守,該雜誌很快有了大批用戶,其付費發行量不斷上升,1950年為2500,1954年為6000。[9]

麥卡錫時代

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麥卡錫主義期間,編輯保羅·斯威齊和利奧·胡貝爾曼因「顛覆活動」而成為目標。斯威齊的案件由新罕布夏州總檢察長審理,一路審到最高法院,並在法院裁定對他有利時成為了言論自由方面的一個開創性案例。[10]

1953年,該雜誌將退役軍人Scott Nearing加入該雜誌的行列。從那天起,近20年來,Nearing創作了一個名為《世界事件》(World Events)的月刊。在杜魯門時期和艾森豪時代,一些左翼知識分子為他們在《每月評論》上的作品找到了空間,其中包括一些在隨後的自由化十年中將獲得聲望的學者,如和平主義活躍分子Staughton Lynd(1952),歷史學家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1952)和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1958)。[11]

新左派時代及其後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激進的政治理論就出現了與歐洲和北美新左派出現相關的復甦。《每月評論》隨著這次復甦而增長。[12] 雖然仍然是一本不以獲得大眾讀者為目標的知識性期刊,但該出版物的發行量在整個時代增長,1970年接近9,100,在1977年達到峰值11,500。[13]

儘管《每月評論》基本上是所謂「老左派」的出版物,但對與民權運動以及反對徵兵和越南戰爭一起發展的青年激進運動友好。1960年代在《每月評論》發表文章的新左派相關人士,有賴特·米爾斯赫伯特·馬爾庫塞、Todd Gitlin、Carl Oglesby,David Horowitz和諾姆·喬姆斯基[13]

1969年5月,激進經濟學家哈里·馬格多夫加入《每月評論》編輯行列,代替胡貝爾曼(他於1968年去世)。從它的第一期於1949年出版的讀者,提振本已發達的「 第三世界主義」該出版物的定位基於古巴,中國和越南的革命事件。在這一時期出版物的內容中,某種毛主義的影響力本身就有所體現。[14]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每月評論》更加反對蘇聯,保羅·斯威齊反對1968年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1981年通過戒嚴令鎮壓波蘭團結工會[15] 對於後者,斯威齊宣稱事件無疑證明:

蘇聯集團的共產主義政權已經成為新的僵化的等級結構的表現和監護者,這與馬克思主義者一直認為是現代工人階級運動的目標的社會主義社會毫無共同之處。[16]

儘管1980年代美國左翼人數明顯下降,但《每月評論》的發行量在整個十年中一直徘徊在8000左右。[17]

自2006年以來,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成為獨家編輯,與副主編麥可·耶茨、兩名助理編輯、一個編輯委員會一起。[18]

政治傾向

《每月評論》第一期,就通過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微調攻擊了資本主義能夠無限增長的前提。相反,該雜誌的編輯和主要作家依然堅持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即資本主義經濟包含內部矛盾,最終導致其在新的社會主義基礎上崩潰和重組。編輯關注的話題包括貧窮、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種族主義、帝國主義、經濟已開發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之間的關係,生產和分配方面的低效率被視為資本主義制度所特有的。[7]

雖然不反對討論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奧問題,但《每月評論》通常的特點是厭惡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教條引用,贊成分析現實世界的經濟和歷史趨勢。可讀性受到強調,學術術語的使用不被鼓勵。[17]

胡貝爾曼和斯威齊早在1952年就爭辯說,大規模和不斷擴張的軍費是資本主義穩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會推動企業利潤、促進就業水平和吸收剩餘產品。他們認為,需要外部軍事威脅的幻想來維持政府支出的優先權制度。因此,編輯們在雜誌上發表的材料中努力挑戰「民主與共產主義」的冷戰主導範式。[19]

在其社論中,《每月評論》在其初期批判性支持蘇聯,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雜誌越來越批評蘇聯的一國社會主義和和平共處,認為在以民族革命運動為標誌的世界,蘇聯起了或多或少的保守作用。60年代中蘇分裂之後,斯威齊和胡貝爾曼很快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世界革命運動的實際中心。[20]

每月評論在整個歷史中始終保持獨立的方向,並且從未與任何具體的革命運動或政治組織保持一致。它的許多文章都由學者、記者和自由公共知識分子撰寫,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塔里克·阿里伊莎貝·阿言德薩米爾·阿明Julian Bond英語Julian BondMarilyn Buck英語Marilyn Buck喬治·道格拉斯·霍華德·柯爾Bernardine Dohrn英語Bernardine DohrnW·E·B·杜波依斯芭芭拉·艾倫瑞克安德烈·岡德·法蘭克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切·格瓦拉洛林·漢斯伯里Edward Herman英語Edward S. Herman艾瑞克·霍布斯邦Michael Klare英語Michael KlareSaul Landau英語Saul LandauMichael Parenti英語Michael Parenti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拉爾夫·米利班德Marge Piercy英語Marge PiercyFrances Fox Piven英語Frances Fox Piven艾德麗安·里奇讓-保羅·薩特Daniel Singer英語Daniel Singer (journalist)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伊曼紐爾·沃勒斯坦雷蒙德·威廉斯[6]

2004年,每月評論編輯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告訴《紐約時報》:

《每月評論》從前是,現在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但並沒有涉及政黨路線或進入宗派鬥爭。[10]

主編

《每月評論》至今有六位主編。[6]

其他

  • 除了美國雜誌之外,每月評論還有七個姐妹版本。希臘、土耳其、西班牙、韓國、以及印度英文、印地文和孟加拉文。[21]
  • MRzine:從2005年到2016年,每月評論發布了一個關聯網站,MRzine。在結束時,《每月評論》宣布它將保留該網站的在線存檔。[22]
  • 排名:根據期刊引證報告,該雜誌的2014年影響因子為0.460,在「政治科學」類161個期刊中排名第107位。[23]

每月評論出版社

每月評論出版社是一個聯合的努力,於1951年推出,是為了回應特立獨行的左翼記者以撒多·史東無法為他的書《韓戰的隱藏歷史》找到出版商。史東的論述認為,仍在進行的韓戰不是簡單的共產主義軍事侵略,而是政治孤立、韓國軍事建設和邊界挑釁的產物,這本書成為1952年每月評論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書。[24]

出版社在其成長期出版作品包括:哈維·奧康納《石油的帝國》(1955年),保羅·巴蘭《增長的政治經濟學》,(1957年)[25] 歷史學家威廉· 阿普爾曼·威廉士《美國,古巴,和卡斯楚》(1963年),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1966),保羅·A·巴蘭保羅·斯威齊壟斷資本》 (1966),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英文版(1973),薩米爾·阿明《不平衡發展》(1976),[26] 薩米爾·阿明《歐洲中心主義》(1989)。[27][24]

Harry Braverman(《勞工和壟斷資本》的作者[28])於1967年成為每月評論出版社主任。現任主任是麥可·耶茨(《命名系統》的作者[29])。

後來,每月評論出版社出版了以下著作: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30] 艾梅·塞澤爾《話語殖民主義》,[31] 弗雷德·馬格多夫和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大金融危機》,[32] 理察·劉廷和理察·萊文斯《影響下的生物學》。[33] 每月評論出版社也是《社會主義年鑑》(由激進學者和活動家撰寫的長期的年度系列專題論文)的美國出版社。[34]

注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