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
日本报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每日新聞》(日語:毎日新聞/まいにちしんぶん Mainichi shinbun */?)是日本每日新聞社全國發行的,日本現存歷史最長報紙。其最早前身為1872年2月21日創刊的《東京日日新聞》,1911年3月1日合併西部《大阪每日新聞》,但仍以原名在東京及大阪兩地分開發行,至1943年才共用現名,目前又增名古屋、福岡共四地爲主要發行點,報紙口號為「爭論之下,真理顯現」[2]。據日本發行公信會在2016上半年統計,總發行量分別為早報版309萬、晚報版90萬份[1]。


《每日新聞》與《朝日新聞》在1960年代以前曾並列為日本兩大報,但在激烈競爭下擴張太快,在1970年代初期陷入了經營危機。現在仍與《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合稱日本三大報[3],但發行量與前兩家差距較大。
簡史
- 1872年 《東京日日新聞》在東京淺草創刊。
- 1875年 東京日日新聞推出送報到府服務。
- 1876年 報社向三井物產公司承包了《中外物價新報》的印刷發行業務。
- 1882年 《日本立憲政黨新聞》創刊。(在1885年改名為《大阪日報》。之後又在1888年改為《大阪每日新聞》)
- 1906年 大阪毎日新聞社併購東京的《電報新聞》,改名為《每日電報》後進軍東京市場。
- 1911年 大阪毎日新聞社和日報社合併(《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毎日新聞》的標題則不變)。發行量較大的《每日電報》合併了《東京日日新聞》(並繼承了東京日日新聞的「櫻花圖案」底紋。)
- 1936年 《東京日日新聞》與《時事新報》合作。
- 1943年 將東日本和西日本不同的報名,一起改為《每日新聞》。
- 1951年 名古屋的中部分公司升格為中部總公司。報紙重新在名古屋發行。
- 1959年 成立位在札幌的北海道分公司。報紙開始在北海道發行。
- 1965年 西部總公司從北九州市門司區搬遷至小倉北區的「毎日西部會館」。
- 1966年 東京總公司從有樂町搬遷到現在的竹橋。
- 1971年3月12日 西部總公司發生印刷用機器大火,共損失八台輪轉機。
- 1972年 發生與「歸還沖繩密約」相關的「外務省洩密事件」(後被稱為「西山事件」)。
- 1976年 開設「記者之眼」(記者の目)專欄。
- 1977年 整頓負債的舊公司(株式會社每日),並和負責一般業務的新公司(株式會社每日新聞社)分開,以「新舊分離」的方式重建公司。商業登記上的總公司從大阪遷往東京。
- 1985年 終止將新舊兩個公司合併再建的計畫。
- 1991年11月 開始使用現行報紙題字,採用的字體為粗宋體,報紙題字底紋顏色為藍色。上方為每日新聞社的社徽「每日之眼」(毎日の目)以及該報紙的英文名「Mainichi」,下方是「每日新聞」4 個宋體大字。
- 1992年 大阪總公司從堂島搬遷到西梅田。
- 2002年 迎接創刊130週年。
- 2003年 中部總公司遷入在名古屋站前的中部地方廣場大廈。
- 2022年 創刊150周年。
- 2023年5月10日 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會見每日新聞社長松木健。[4]
觀點
政治立場中間派至中間偏左[5]。反對日本右翼民族主義、民粹主義[6]以及反對美化日軍侵華戰爭[7],該報又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8]。經濟上支持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TPP),而中日新聞反對。[9]。該報反對《特定秘密保護法》[10]。
小泉純一郎改革時,該報當時一度支持自民黨政府(朝日新聞支持,中日新聞反對)。
儘管不支持自民黨,但《每日新聞》與平成研究會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朝日新聞》與宏池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兩者都是屬於自由民主黨內部穩健派系的派系。《中日新聞》與聖所(立憲民主黨社會民主主義派〈舊日本社會黨〉)有密切關係。
爭議
圖集
-
每日新聞大阪總部舊址(每日大阪會館)
-
毎日新聞販售商店「每日News Port」(東大阪市)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