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裝親衛隊召集了大量的外籍志願部隊和徵召部隊。在1940年至1945年間,約有500,000外籍士兵和海外德裔士兵加入了武裝親衛隊,其中大部分士兵都來自德占歐洲[1]這些外籍部隊由親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領導的親衛隊總司令部英語SS Führungshauptamt(德語:SS Führungshauptamt)統一調度。動員完成後,由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負責戰略部署和指揮。[2]

Thumb
1943年5月,親衛隊加利西亞師的烏克蘭志願部隊在薩諾克行進
Thumb
1943年11月,親衛隊第13「彎刀」山地步兵師(即克羅埃西亞第1師)的波士尼亞志願部隊正在接受哈吉·阿明·侯賽尼親衛隊旅隊領袖卡爾·古斯塔夫·索伯茨威格德語Karl-Gustav Sauberzweig的檢閱

武裝親衛隊歷史

武裝親衛隊是納粹親衛隊下屬的準軍事組織。其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由約瑟夫·迪特里希選出的120名親衛隊員所組建的柏林特遣隊。這支特遣隊之後被改編為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即親衛隊第1裝甲師。[3]1934年,親衛隊設立了親衛隊特別機動部隊,該部與第1裝甲師最終合併為武裝親衛隊。[3]武裝親衛隊名義上由希姆萊指揮,而實際上具有完備的軍事指揮作戰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裝親衛隊從三個團發展到超過38個師並一直與國防軍並肩作戰。[4]由於阿道夫·希特勒並不希望武裝親衛隊整編入軍方或警方,這個獨立存在的軍事組織僅效忠於元首。[5][6]

兵員募集

武裝親衛隊設立初期,希姆萊對入伍者的要求十分苛刻。1934年時,未婚、無犯罪記錄、且雅利安血統可追溯到1800年前的德國公民才有入伍資格。同時,入伍者年齡須在17至23歲間,身高在1.74米以上(親衛隊第1裝甲師要求身高在1.78米以上);入伍者還需出具牙齒健康和無視力矯正的醫學證明。[7]但到1938年,武裝親衛隊降低了入伍者的最低身高要求,也允許入伍者有最多6顆填補過的牙齒和散光或其它輕度視力缺陷。[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武裝親衛隊不再嚴格執行要求對入伍者身體條件的篩查。[8]1940年法國戰役後,希特勒授權希姆萊招募「一切有關人士」(希姆萊語)以增加兵員數量。[9]大量的丹麥人、荷蘭人、挪威人、瑞典人和芬蘭人以志願者身份加入了武裝親衛隊並在德國軍官的指揮下服役。[10][11]不同於其它滿足親衛隊種族要求的部隊,這些外籍部隊僅被視作聽從親衛隊指揮的外籍人士而並非直屬部隊。[12]

親衛隊日耳曼指導處英語Germanische Leitstelle(德語:SS-Germanischen Leitstelle)或國家安全部的部分人員並未執行納粹有關戰爭和占領的民族主義政策,而是選擇了偏泛日耳曼主義的做法。其中包括削弱當地政治精英的權力,同時根據種族平等的原則將其他國家的日耳曼元素納入帝國之中。[13]日耳曼指導處的一位旗隊領袖弗蘭茨·里德韋格英語Franz Riedweg博士曾表示: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日耳曼政治只能由親衛隊領導,不是由政府領導,更不是由黨內大部分人的想法所領導!…我們不能通過刺刀把歐洲建為一個警察國度,我們必須要以大日耳曼為目標來塑造全歐洲」[13]

外籍軍團的招募於1940年4月正式開始。當月建成了兩個團:北地團(德語:Nordland;後整編入親衛隊第11「北地」師)和西地團(德語:Westland;後整編入親衛隊第5「維京」師)。[9]隨著人數的增加,志願部隊以軍團(營級或旅級單位)為單位進行編組。這些部隊一般由所謂的外籍日耳曼人和來自占領區的德裔軍官組成。儘管元首明確表示了他禁止招募「劣等種族「士兵的要求,親衛隊仍然接納了無日耳曼背景的外籍士兵以應對人力短缺。[14]部分外籍武裝親衛隊單位還負責執行維持治安等其它任務。[14]

在德國執行了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計劃之後,有大量來自維琪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占領區、匈牙利巴爾幹地區的士兵加入了武裝親衛隊。[15]1942年2月,東南歐地區的武裝親衛隊徵兵工作已經轉變為對德國少數民族適齡人口的強制徵兵。[16]1942年後,有越來越多的非日耳曼部隊出現在親衛隊中。[11]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甚至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喬治亞烏克蘭俄羅斯哥薩克的男性都在動員範圍內。[17]到1943年,武裝親衛隊已經不能再被視作精銳部隊了。此時的徵兵工作大多奉行「數量大於質量」,大部分外籍部隊僅有能力執行後衛任務。[18]

武裝親衛隊特別設計了一套用於區分士兵種族背景的部隊命名系統。所有日耳曼單位都以「SS」,即「親衛隊」的縮寫作為前綴,而所有的非日耳曼單位都以「Waffen」,即德語的「武裝」作為前綴以區分。[19]有日耳曼血統的志願軍(斯堪地那維亞人、荷蘭人和弗拉芒人)統一命名為「Freiwilligen」,即德語的「志願者」。這其中也包括居住於第三帝國外的德裔士兵。[20]此外,親衛隊第5「維京」師還先後招募過來自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和愛沙尼亞的士兵。[21]儘管有人手不足的問題,武裝親衛隊仍然堅持納粹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22]1943年初,武裝親衛隊在西烏克蘭的53,000名應徵者中僅接收了12,643人,到1944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22,000人。[23]

親衛隊第20愛沙尼亞師通過1943年的徵兵工作招募了約5,000名士兵。[24]親衛隊在拉脫維亞的徵兵工作甚至開展的更為順利。到1944年為止,有超過100,000名士兵在拉脫維亞親衛隊師團中服役。[24]戰爭結束前,親衛隊中服役的外籍士兵數約為「約500,000人」,其中包括被迫服役或被徵召的人。[1]歷史學家馬丁·古特曼認為親衛隊中甚至存在來自「東歐和東南歐,包括來自巴爾幹半島的穆斯林士兵」。[25]

戰後

Thumb
前武裝親衛隊波羅的海徵召兵著黑色制服、藍色頭盔和白色腰帶;他們在紐倫堡審判期間負責保護赫爾曼·戈林魯道夫·赫斯和其他納粹高層

紐倫堡審判期間,作為親衛隊「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考慮到其曾犯下戰爭罪行,武裝親衛隊被認定為犯罪組織[26][27]被迫加入親衛隊且並未犯下戰爭罪行的徵召兵並不受此裁決的影響。[28]

比利時的納粹合作者萊昂·德格雷勒在被比利時當局判處死刑後潛逃至西班牙。[29]1946年,大約150名曾於蘇聯作戰的波羅的海士兵被從瑞典引渡至蘇聯英語Swedish extradition of Baltic soldiers[30]

親衛隊第15哥薩克騎兵軍英語XV SS Cossack Cavalry Corps的士兵在戰爭結束後在奧地利向英國軍隊投降。儘管英軍向他們保證不會將其遣送回國,但哥薩克戰俘英語Repatriation of Cossacks after World War II仍然被強制遣送回蘇聯。大多數哥薩克戰俘及其家人最終因叛國罪而被處決。[31]

戰後,同盟國認定親衛隊中的波羅的海士兵在目的、意識形態和具體行動上與德國親衛隊士兵有明顯的區別。[32]1946年的紐倫堡審判裁定被征入武裝親衛隊的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並非罪犯,因為他們「被夾在兩個威權政權之間,並被迫受雙方支配」。[33]

加利西亞親衛隊中的約11,000名烏克蘭士兵在戰後向西逃往義大利,並向英國人投降。他們中有3,000人被遣返回蘇聯,更多的士兵在里米尼流浪。其中許多人因冷戰帶來的政治局勢變化最終成為英國或加拿大的公民。[34]

武裝親衛隊招募的外籍部隊

阿爾巴尼亞

共6,500-8,000名士兵[35]

白俄羅斯

比利時

Thumb
鼓勵人們入伍的海報

共約18,000名士兵(其中弗拉芒士兵和瓦隆士兵人數大體相當)[40]

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

共77名士兵

於1945年3月中旬設立,從未投入過戰鬥

保加利亞

共約700名士兵[36]

  • 親衛隊武裝擲彈兵團(保加利亞第1團)[44]

高加索人

克羅埃西亞

丹麥

共約6,000名士兵[50]

愛沙尼亞

共約20,000名士兵[52]

芬蘭

共約1,180[53]-3,000[35]名士兵

法國

共約9,000名士兵

匈牙利

共約20,000名士兵

冰島

約20-40名冰島士兵曾在武裝親衛隊中服役,其中包括冰島第一任總統斯溫·布揚松(任期1944年-1952年)的兒子比約恩·斯文森·布楊松(冰島語:Björn Sveinsson Björnsson)。

印度

共約4,500名士兵

義大利

共約15,000名士兵[35]

拉脫維亞

共約60,000[63]-80,000[35]名士兵

荷蘭

共約20,000-25,000名士兵

挪威

共約6,000名士兵[64]

羅馬尼亞

共約250,000-300,000名士兵

俄羅斯

塞爾維亞

西班牙

共約300名士兵[68]

  • 親衛隊西班牙101志願連[68]
  • 親衛隊西班牙102志願連[45]

瑞典

瑞士

總共約1,300名瑞士士兵自願加入武裝親衛隊服役。[71]

突厥人

烏克蘭

共約20,000名士兵[19][72]

英國

共54名士兵[7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