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則天》是郭沫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的一部重要歷史題材話劇。1962年6月29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首都劇場公演,該劇重新評價了武則天,促進了學術界的爭鳴,在當時引起了重要反響[1]。
當代學者認為,郭沫若於1959年7月在洛陽參觀武則天捐資修造的大奉先寺石窟,引發了他的創作念頭。1960年1月10日,便完成了五幕歷史劇《武則天》的初稿。本劇以公元679年至684年唐朝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圍繞徐敬業的叛亂和武則天平叛展開故事情節。除武則天外,主要人物有唐高宗、太子李賢、上官婉兒、駱賓王、裴炎、趙道生、明崇儼、騫味道等歷史人物,還虛構了鄭十三娘、江七等人物。本劇原為五幕,後將最後兩幕合併,最終為四幕歷史劇[2]。
唐高宗多病,幾個兒子又不成器,朝政便交給武則天來管理。為了天下長治久安,武則天實行減賦稅、輕徭役、勸農桑和用人唯才、廣開言路等一系列措施。二十年間,她大大削弱了企圖恢復割據局面的豪門世族的勢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培養了大批人才。黃門侍郎(後為中書令)裴炎,蓄意篡位,利用太子李賢、眉州刺史徐敬業和長安主簿詩人駱賓王,發動叛亂。武則天「以道德化天下」,終於感動了仇恨她的上官婉兒、鄭十三娘。粉碎了不顧百姓死活的裴炎等人的陰謀,寬赦了駱賓王,為開元盛世奠定下鞏固的基礎。
關於該劇的創作原則,郭沫若說:「我是想把科學和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想把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結合起來。說的更明顯一點,那就是史劇創作要以藝術為主、科學為輔;史學研究要以科學為主、藝術為輔。」[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