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9日—),江西吉安人,祖籍江西上饒,中國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嫦娥工程一期首席科學家和二期高級顧問,被譽為嫦娥之父[2]。
1935年10月9日,歐陽自遠出生於江西吉安的一個醫藥世家[1]。1952年,高中畢業的歐陽自遠成功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56年畢業後考入本校研究生兼助教,並195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次年轉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專業學習。1960年畢業後他本來被選派赴蘇聯留學,但因中蘇交惡而未能成行,留在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同年,開始在中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岩)和比較行星學的研究工作[2]。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3]。此後歐陽自遠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子核物理系進修。1964至1978年間,歐陽自遠受中國國防科委之託,帶隊組成219研究小組參加了中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負責選取地下核試驗試驗場、爆炸過程模擬、防止地下水污染與綜合地質效應研究[3],成功確保了中國開展的兩次地下核爆炸實驗均無任何核廢料的擴散與污染[1]。
1966年4月,歐陽自遠轉入地球化學研究所,後於1988年升為所長。其間曾於1980至1981年間和1983至1984年間兩度赴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進修[4]。
1976年吉林隕石雨後,中科院組織歐陽自遠帶隊赴現場考察。歐陽自遠對搜集來的隕石進行深入研究並發表了100多篇論文,並創作出《天體化學》這一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山之作[1],奠定了中國天體研究的基礎[5]。
1978年,歐陽自遠聯合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開展了對月岩樣品的研究工作,並就此發表了14篇研究論文,促進了中國月球科學的發展[5]。1991年,歐陽自遠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3],次年,歐陽首次提議中國應該開展月球探測工作,並於1993年開始積極呼籲中國政府啟動探月工程項目,但遭到多方反對[1]。1993年1月,歐陽任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次年又兼任貴州省科技協會主席。2001年退休後不再兼任貴州人大職務。歐陽還兼有貴州大學名譽校長、中國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以及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十餘所大學的兼職教授職務。
2004年1月24日,中國國務院批准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歐陽自遠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5]。2008年6月13日,歐陽自遠任奧運聖火在貴州省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4]。2014年11月,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由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第8919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歐陽自遠星」,以表彰歐陽自遠對中國月球探測事業所做出的貢獻[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