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日語: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英語:Mobile Suit Crossbone Gundam)簡稱CBG,是長谷川裕一的鋼彈漫畫系列作品之一,在月刊少年ACE上由1994年12月號(創刊號)連載至1997年3月號,全27話,單行本6冊。另有收錄短篇外傳的《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骷髏之心》。之後本作系列化,到2024年全系列共有6部作品,單行本總數超過30冊,累計發行量超過300萬本[1]。直接接續本作時間線的續作為講述本作結局三年後的《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鋼鐵之七人》。
故事講述發生在宇宙巴比倫建國戰爭後10年(U.C.0133年),一場已經在蠢蠢欲動的戰爭。
來自地球圈的交換留學生「托比亞」,在木星圈遇到宇宙海盜「金凱杜」駕駛的海盜鋼彈X1襲擊。混亂中,托比亞意外發現欲進攻地球,掀起戰爭的木星帝國的存在。而金凱杜等宇宙海盜的真正身分是宇宙巴比倫王女「貝拉·羅納」重組的私兵「骷髏尖兵」,他們為打倒木星帝國總統「格拉克斯·德卡契」,阻止其野心而活動。托比亞加入後,骷髏尖兵一度掌握德卡契所在並發動斬首行動,但德卡契和滿載木星軍的船團依然成功朝地球圈出發。骷髏尖兵在追擊中,遭內部貴族派和木星軍裡應外合的奇襲而挫敗,托比亞被俘虜並送上刑場。
逃出木星帝國的托比亞成功和骷髏尖兵母艦會合。但趕回地球圈時,木星軍早已化作木星親善大使團打入地球政商圈,身分是海盜的骷髏尖兵只能躲藏暗處等待機會。潛伏中,其他貴族派系假意運送補給卻出賣骷髏尖兵,海盜們遭到地球聯邦軍和木星軍圍剿。托比亞雖從補給中搶到最新的海盜鋼彈X3,但仍無力阻止母艦自爆,戰敗的金凱杜連人帶機墜入地球大氣層後MIA,骷髏尖兵成員用偽裝成母艦破片的逃生倉迫降,散落地球各地。
迫降地球山區的托比亞過了一陣隱居生活,但電視傳來德卡契開始對地球露出獠牙的消息。木星帝國襲擊聯邦軍各地的發射基地,甚至無視《南極條約》使用核彈。失去大型運補能力的聯邦軍無法順利集結軍力,對位在衛星軌道上,宣告48小時後用核彈核化地球的木星軍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原以為已經死亡的金凱杜,靠前無古人的光束盾突入大氣層而死裡逃生。在金凱杜的號召下,托比亞等骷髏尖兵殘黨在地球上集結,襲擊聯邦軍火箭保管基地,使用傳統火箭加上光束盾將MS射上軌道,從木星帝國母艦正下方發動奇襲。
骷髏尖兵的奇襲成功重創帝國母艦,但崩潰的母艦上冒出多臺搭載大量核彈的大型MA。眾人疲於應對之際,德卡契本人駕駛最後一臺MA偽裝母艦破片偷偷降落地球,欲親手核化大地。視破其意圖的托比亞即時趕上,犧牲海盜鋼彈X3擊毀了MA。在MA熊熊燃燒的駕駛座上,看著地球燃燒幻影的德卡契被趕來的金凱杜一鞭斃命,戰爭劃下休止符。
戰後,金凱杜將海盜鋼彈X1託付給托比亞,和貝拉隱居地球。托比亞和夥伴們返回宇宙繼續他門的故事。
在《月刊少年ACE》上,從1994年12月號(創刊號)到1997年3月號全27回連載,單行本全6卷。台灣東販代理時的譯名為《機動戰士鋼彈X》,易與另一部鋼彈作品《機動新世紀鋼彈X》搞混。華語圈一般以「海盜鋼彈」、「骷髏鋼彈」或「骨十字鋼彈」等別稱來稱呼本作品。台灣角川在《鋼彈 ACE》中文版連載後續作品時,使用「海盜鋼彈」為正式譯名。
主要描寫《機動戰士鋼彈F91》的後續,以貝拉·羅納為中心復興的骷髏尖兵,與把木星圈作為主要根據地的木星帝國進行非常激烈的戰鬥。
身為鋼彈原著的富野由悠季真正參與製作的鋼彈漫畫,提供相當於動畫作品26集份的情節給作者長谷川當作原作使用[2],而且每一本單行本的原著近照欄富野都有發言,某登場人物說出「只要兩隻眼睛又有天線的話,媒體就會全部當成鋼彈(目が二つあってアンテナが生えていればマスコミが全部ガンダムにしてしまう)」這種諷刺大眾對鋼彈印象的台詞時,長谷川還在畫框外註明這台詞是富野親自下的指示。
整體的畫風與目前為止的鋼彈系列有差異,且一如長谷川的作風,對「鋼彈」這個框架的挑戰也被大量加入。是鋼彈作品中許久不見,對連富野本人也漸漸不在新作品中闡述的「新人類」概念提出新想法的作品。
鋼彈系列製作群的日昇對於鋼彈系列的衍生作品除一部分的官方外傳外,都認定為非正史故事。但本作因為有原著富野由悠季直接參與製作,故近幾年有些官方年表已開始將本作中的木星戰役和續作《鋼鐵之七人》中的神雷計畫編入。
由於在PS遊戲《SD Gundam GGENERATION-F》和PS2遊戲《第2次超級機器人大戰α》上登場且主角機海盜鋼彈和哈里遜的藍色鋼彈F91被模型化等的事情,令只是漫畫作品的本作知名度大幅提高。
續作不再有鋼彈原著富野直接參與,而是長谷川獨自的作品,共有收錄《鋼彈 ACE》上發表的短篇外傳《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骷髏之心》和講述本作結局三年後的《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鋼鐵之七人》[3]。原本《鋼鐵之七人》被定位為本系列的完結篇,但完結4年多後計畫再起而系列化,2012年發表的《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GHOST》[4],故事時間往後拉17年,以動畫作品《機動戰士V鋼彈》的時代(UC0153)為背景。2016年《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DUST》[5]和2021年的《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X-11》[6]來到UC0169,尚未有鋼彈動畫描述過的UC時代。2022年《機動戰士海盜鋼彈 LOVE & PIECE》[7]則是全系列人物的外傳故事集。
海盜鋼彈X1 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X1 CROSSBONE GUNDAM X-1 | |
---|---|
型式編號 | XM-X1 (SNRI內部型號:F97) |
所屬 | 宇宙海賊 骷髏尖兵 |
建造 | 海軍戦略研究所(SNRI) |
生產形態 | 試作機 |
頭頂高 | 15.9m |
全備重量 | 24.8t |
出力 | 5,280kW |
推力 | 25,000kg×4 (最大30,000kg×4) |
裝甲材質 | Gundarium合金高陶瓷複合材 |
武裝 | 火神砲×2 光束軍刀×2 熱能短刀×2 剪型錨×2 Zan Buster(Beam Zanber/Buster Gun/榴彈發射器)×1 烙鐵標識器(光束盾)×2 |
搭載者 | 金凱杜·那烏 托比亞·亞羅納克斯 烏蒙·薩蒙 |
冊數 | 日本標題 | 中文標題 | 日本ISBN | 日本發行時間 | 台灣東販版ISBN | 台灣東販版發行時間 |
---|---|---|---|---|---|---|
1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1 | 機動戰士鋼彈X1 | ISBN 4-04-713103-2 | 1995年3月10日 | ISBN 957-643-645-1 | 1998年1月1日 |
2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2 | 機動戰士鋼彈X2 | ISBN 4-04-713113-X | 1995年8月7日 | ISBN 957-643-684-2 | 1998年3月1日 |
3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3 | 機動戰士鋼彈X3 | ISBN 4-04-713128-8 | 1996年3月6日 | ISBN 957-643-696-6 | 1998年4月1日 |
4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4 | 機動戰士鋼彈X4 | ISBN 4-04-713145-8 | 1996年8月8日 | ISBN 957-643-709-1 | 1998年5月1日 |
5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5 | 機動戰士鋼彈X5 | ISBN 4-04-713175-X | 1997年2月7日 | ISBN 957-643-736-9 | 1998年6月1日 |
6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6 | 機動戰士鋼彈X6 | ISBN 4-04-713185-7 | 1997年6月5日 | ISBN 957-643-744-X | 1998年7月1日 |
新裝版更換封面和卷首彩圖,保留機械解說,部分集數追加訪談、用語解說或附錄漫畫。
冊數 | 日本標題 | 中文標題 | 日本ISBN | 日本發行時間 | 台灣角川版ISBN | 台灣角川版發行時間 |
---|---|---|---|---|---|---|
1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1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1 | ISBN 978-4-04-715645-6 | 2011年1月26日 | ISBN 978-986-287-660-2 | 2012年4月25日 |
2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2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2 | ISBN 978-4-04-715646-3 | ISBN 978-986-287-848-4 | 2012年7月27日 | |
3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3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3 | ISBN 978-4-04-715686-9 | 2011年3月26日 | ISBN 978-986-287-937-5 | 2012年9月11日 |
4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4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4 | ISBN 978-4-04-715687-6 | ISBN 978-986-325-001-2 | 2012年10月18日 | |
5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5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5 | ISBN 978-4-04-715718-7 | 2011年6月25日 | ISBN 978-986-325-115-6 | 2012年12月12日 |
6 | 機動戦士クロスボーン・ガンダム6 | 機動戰士海盜鋼彈6 | ISBN 978-4-04-715719-4 | ISBN 978-986-325-211-5 | 2013年2月8日 |
關於《海盜鋼彈》到現在仍未被動畫化,評論認為長谷川裕一對「新人類」的定義與原作者富野有別,造成劇情上難以處理的問題。「富野描寫的『鋼彈』是人類誤會與和解的故事,而『新人類』就是達至和解的重要進化步驟,但長谷川筆下的《海》是另一回事......長谷川的版本:新舊人類不是進化程度的先後關係,只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人種。富野描寫舊人類透過進化成新人類而克服自私與誤解的戰爭;長谷川則描寫多元社會的發展,淡化了新舊人類意識形態與種族間的衝突。這對『新人類』理解的分別,造成富野與長谷川故事間的鴻溝,也是製作動畫時難以統一的價值觀,或者這種分歧就是富野命題的最佳體現。」(Moyashi, 2020年)[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