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守義(1682年—1753年),生於山西省平陽府絳州(今新絳縣)。康熙時出使西洋的使者及耶穌會神父。
生平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教皇使節鐸羅在華發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國天主教徒敬拜祖先。康熙帝大怒,下令驅逐鐸羅,遣送澳門關押。為向教宗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康熙帝派耶穌會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中國青年天主教徒樊守義隨行。
樊守義隨同艾若瑟,從葡萄牙占領的澳門啟航,經婆羅洲、馬六甲、蘇門答臘,入大洋,航行三四月抵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獲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召見。(葡萄牙國王被教宗授予東亞傳教的保教權。)
在里斯本停留四個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再啟程,經直布羅陀海峽,遇風停留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停留後再啟程前往義大利。二月下旬,抵達熱那亞,取陸路經比薩、錫耶納等地,抵達羅馬,晉見教宗克萊孟十一世。艾若瑟和樊守義將康熙帝關於鐸羅來華、中國禮節問題和西洋教務問題的旨意,詳細向教宗呈述。教宗聽後,雙目含淚說,「我從來沒有令鐸羅如此發言行事」[1]。
在羅馬期間,艾若瑟和樊守義受到克萊孟十一世接待,參觀宮殿和圖書館。樊守義居義大利9年,先後在都靈、羅馬學習,並遍游義大利名城弗拉斯卡蒂、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博洛尼亞、摩德納、帕爾馬、帕維亞、米蘭、福爾切利、都靈、皮埃蒙特等地。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教宗收到康熙皇帝硃筆文書,召見艾若瑟、樊守義,口諭:「你們可以回國,我將另遣使臣[a]前往,向中國皇帝逐條陳奏」。樊守義隨艾若瑟東還,途中經過葡萄牙,再次獲得葡萄牙國王接見,賜問良久,並獲賜黃金百兩。歸途中艾若瑟不幸在好望角前往印度舟中病故,樊守義獨自歸國,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九月十一日奉詔到熱河,叩見皇上,蒙康熙帝賜見,賜問良久。樊守義著有《身見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
樊守義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逝世。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樊守義與東晉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樊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聖座,著有《身見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2]。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