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莎槽溝層(Medusae Fossae Formation)是火星上一處可能起源於火山的大型地質單元[1],它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梅杜莎,而「槽溝」(Fossa)一詞是拉丁語「深溝」之意。該地貌約位於南緯5°、東經213°處,橫跨塔爾西斯埃律西昂火山區附近的高-低地邊界區,其範圍涵蓋亞馬遜區塔爾西斯區門農區埃律西昂區埃俄利斯區等五大區域的部分地區。

Quick Facts 坐標, 長度 ...
梅杜莎槽溝層
Thumb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的梅杜莎槽溝層全時圖像
坐標3.2°S 163.0°W / -3.2; -163.0
長度333 公里
Close

地質

梅杜莎槽溝層為沿火星赤道綿延(不連續)超過5000公里的鬆軟、易風化沉積區,其面積相當於美國大陸面積的20%[2]。有時,該地層看起來像一片起伏平緩的平地,但在一些地方,因風蝕而形成了大片山脊和溝槽地形[1]。雷達成像顯示,該地區可能含有極多孔岩石(例如火山灰)或類似冰川的厚冰層,其數量與火星南極冰蓋下的儲量大致相同[3][4]。通過使用火星全球氣候模型模擬,以蘿拉·克伯(Laura Kerber)為首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梅杜莎槽溝層可能形成於阿波里那山阿爾西亞山帕弗尼斯山所噴發的火山灰[5]。相關的細粒成分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該地區幾乎沒有雷達回波,鑑於這一原因,它也被稱為「隱形」區[6]。該地層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子單元區,都屬於亞馬遜紀,為火星地質史上最年輕的時代[7]。其元素成分的比較表明,梅杜莎槽溝層是火星表面塵埃的主要來源地[2]。2018年7月,研究人員報告稱,事實上,火星上最大單一塵埃來源地為梅杜莎槽溝層[2]

梅杜莎槽溝層周邊區域地形圖,中央為赤道0度、東經180度,每格緯度、經度均為10度,麥卡托投影[8]
位於梅杜莎槽溝層的特徵:
1:埃俄利斯高原
2:仄費里亞高原
3:阿佛納斯凹地群
4:塔爾塔羅斯峭壁
5:阿波利納里斯溝脊
6:塔爾塔羅斯斷崖
7:盧庫斯高原
8:門農溝脊地
 9:梅杜莎槽溝群
10:梅杜莎溝脊地
11:歐墨尼得斯山脊
12:亞馬遜桌山
13:亞馬遜溝脊地
14:戈爾迪山脊
15:吉加斯槽溝群

來自2001火星奧德賽號中子光譜儀數據的分析揭示,梅杜莎槽溝層的西側舌狀坡含有水,這意味著該地層含有大量的水冰,在高傾角(傾斜)時期,地表上的水冰保持了穩定[9]。 結合數個火星重力模型和火星軌道器雷射高度計地形數據,可計算出該沉積層的密度,其值為1.765±0.105 克/厘米3,類似於地球上熔結凝灰岩的密度[10],這排除了沉積層成分中存在大量水冰的可能,再加上高含量的,暗示它屬於火山噴發的產物。該沉積層總體積為1.4×106公里3,如此大的沉積層可能是在5億年周期性噴發中形成的[10]

倒轉地形

梅杜莎槽溝層下單元區包含了許多被認為是溪流遺蹟的樣式和形狀。據信形成的溪流曾注滿山谷,並通過礦物膠結或粗覆蓋層的聚集形成一層耐侵蝕的倒轉地形。這些倒轉河床有時被稱為彎脊或凸起的曲線特徵,並被分為六種類型:平頂、窄頂、圓頂、分叉、無分叉和多層狀,長度可能有1公里或不到,高度從1米到10米以上不等,而狹窄的彎脊寬度則不到10米[11]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指地層表面被風蝕成一系列的線狀山脊[12],這些山脊通常指向切割它們的盛行風風向,並展示出火星風沙的侵蝕力。梅杜莎槽溝層易受侵蝕,這表明它們是由弱膠結顆粒所組成,很可能是由風沙或火山灰沉積所構成。雅丹是岩石的一部分,它已被風沙蝕刻成嶙峋狹長的山脊[13],可看到其中的地層結構。海盜號[14]火星全球探勘者號[15]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照片[16]中都觀察到了雅丹頂部耐侵蝕的冠岩。來自太空飛行器的圖像顯示,它們具有不同的硬度,可能是因為物理性質、成分、顆粒大小和/或膠結作用的明顯不同所致。整個地區幾乎看不到撞擊坑,因此,梅杜莎槽溝層地表相對年輕[17]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