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DNA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核DNA(英文:nuclear DNA,常簡寫為nDNA)核脫氧核糖核酸,是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核內的DNA[1]它編碼了真核生物基因組的大部分遺傳信息,其餘部分則由粒線體DNA質體DNA編碼。核DNA遵循孟德爾遺傳規律,遺傳自親本雙方,而不像粒線體或質體DNA那樣僅通過母系遺傳。 [2]

結構

核DNA是一種核酸,是一種聚合生物分子生物聚合物,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中。其結構為雙螺旋,即由兩條鏈相互纏繞而成,這一結構最早由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D·沃森於1953年基於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收集的數據提出。每一條鏈均為由重複核苷酸組成的長聚合物鏈。[3]

每個核苷酸由一個五碳糖、一個磷酸基團和一個有機鹼基組成。根據鹼基的不同,核苷酸可分為兩類:嘌呤類(大鹼基,包括腺嘌呤鳥嘌呤)和嘧啶類(小鹼基,包括胸腺嘧啶胞嘧啶)。依據查加夫法則,腺嘌呤總是與胸腺嘧啶配對,而鳥嘌呤總是與胞嘧啶配對。磷酸基團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而鹼基之間則通過氫鍵結合[4]

與粒線體DNA的區別

核DNA與粒線體DNA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首先體現於其分布位置和結構上;核DNA位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內,每個細胞通常有兩個拷貝,而粒線體DNA則位於粒線體中,每個細胞含有100到1,000個拷貝。

另外,核DNA染色體的結構是線性的,具有開放的末端,例如在人類中包括46條染色體,核苷酸總數達30億個;相比之下,粒線體DNA染色體的結構通常是封閉、環狀的,核苷酸數在人類中僅為16,569個。[5]

動物的核DNA通常是二倍體,一般從父母雙方各獲取一份,而粒線體DNA是單倍體,僅來自母親。

核DNA的突變率不到0.3%,而粒線體DNA的突變率在動物物種中一般更高[6],但不同類別的生物有所不同(例如某些真菌的粒線體DNA突變率比核DNA更低[7])。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