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柴壁之戰是一場中國十六國時代戰役,戰事發生於402年,源於後秦主動進攻北魏,北魏軍隊進行反擊並圍困後秦軍於柴壁。戰事最終以北魏獲勝,盡俘柴壁秦軍告終。
後秦皇帝姚興在394年即位後不久即消滅前秦殘餘勢力,又在399年攻下東晉所領的洛陽,次年又擊敗乞伏乾歸,更逼令其歸降後秦。401年,後秦圍攻後涼,涼王呂隆被逼請降,而其時西涼李暠、南涼禿髮利鹿孤及北涼沮渠蒙遜都向後秦朝貢,後秦國力大盛,威服關中及秦隴。北魏於395年在參合陂之戰中大敗後燕,次年後燕帝慕容垂去世後更加主動侵燕,直至398年已全佔後燕河北土地,後燕只得退守遼東,北魏遂入主中原。兩國於是在北方鼎立。
北魏曾經派北部大人賀狄干帶著一千匹馬向後秦請婚,不過姚興以魏帝拓跋珪已經立了慕容皇后為由拒絕,並留下賀狄干[1]。北魏材官將軍和突就於402年攻黜弗、素古延兩個臣屬於後秦的部落,加深了兩方之間的嫌隙。
另後秦高平公沒弈干於392年收留與北魏敵對的鐵弗部首領劉衞辰子劉勃勃。402年,北魏常山王拓跋遵進攻沒弈干所在的高平,沒弈干被逼帶著劉勃勃出奔秦州,而在高平留下的牲口、積縠及人口都遭北魏劫奪。另魏平陽太守貮塵又於此時進攻河東,震動秦都長安,關中諸城連白晝也要緊閉城門。姚興知道後使挑選精銳,訓練士兵,並在城西閱兵,不顧群臣反對,銳意進攻北魏[2];而拓跋珪見兩國關係緊張,亦大舉閱兵,命令并州諸郡將穀物都統一放在乾壁城中以準備防禦後秦。
402年五月,姚興正式攻魏,派遣姚平及狄伯支率步騎兵共四萬進攻,自率大軍在後。姚平進攻乾壁共六十多日,至七月攻下。同月,拓跋珪亦出兵反擊,派拓跋順及長孫肥率六萬兵作前鋒,自率大軍跟隨。八月,拓跋珪到達永安,姚平派驍將率二百精銳騎兵視察魏軍,反盡為長孫肥所擒。姚平於是撤走,卻為魏軍所追,到柴壁時被追上,只好守城自保,魏軍則圍困城池。
姚興知姚平被困柴壁後就自率四萬七千兵救援,並打算經汾水渡口天渡運糧支援姚平。拓跋珪命人增築重圍,而魏將安同則說:「汾水東面有一處叫蒙坑,共長三百多里,沿途沒有小路進入。姚興到來肯定會由汾水西岸直接至柴壁,這樣敵人內外聲勢相應,再堅固的圍城工事也擋不住;不如製作浮橋西渡汾水,並在西岸築圍拒守,敵人來後就無計可施了。」[3]拓跋珪接受了這個策略。姚興到蒲阪後,因為忌憚魏軍強大,於是拖了很久才進軍。姚興如安同所預計,被逼循蒙坑進軍,拓跋珪於是率三萬步騎在蒙坑以南進攻秦軍,殺千多人,姚興退兵四十多里,姚平亦不乘姚興接近而突圍。隨後魏軍分據險要位置,嚴防秦軍接近柴壁。屯於汾西的姚興試圖用一束束柏木破壞魏軍的浮橋,但都被魏兵鉤取了,沒有成效。
至十月,姚平矢盡糧絕,率眾集中向西南方突圍,姚興亦列兵汾西,舉起烽火及擂鼓作響應。不過,姚興想要姚平盡力突圍,姚平卻希望姚興推逼圍城魏軍作接應,於是兩者都無法突破重圍。姚平最終突圍失敗,無奈之下率兵手下投水自殺,拓跋珪則派泳術好的人去捕捉他們,都將屍體撈起了。其餘狄伯支、唐小方等四十多名將領及城內二萬多名士兵都被擒。姚興始終無計可施,坐視柴壁失守,全軍都哀傷痛哭,聲震山谷。其後姚興多次遣使求和都被北魏拒絕,拓跋珪更一度乘勝進攻蒲阪,因守城的姚緒固守不戰及柔然侵魏,戰事才以北魏退軍作結。
此戰後秦大敗,遏阻了後秦東擴的勢頭,後秦隨後亦沒有再主動與魏作戰,更於407年與北魏修好,北魏送還唐小方等一眾將領而後秦送還賀狄干。不過此番修好卻為劉勃勃所乘,殺沒弈干叛秦,其建立的夏國一直侵擾後秦嶺北及關隴領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